首页 发改委 正文

河南新县:以“三为”换“三心” 落实“两个更好”

2020-10-22 13:45 中国发展网
河南 易地扶贫搬迁

摘要:出台《新县支持扶贫产业(就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试行)》,根据扶贫车间规模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分类奖补,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安置区附近建设操作难度小、简单易学的玩具、服装、箱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扶贫车间27家,打造10分钟就业圈,就近吸纳近千名搬迁群众就近务工...

李宏 河南新县发改委主任 

新县位于河南省最南端,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总人口36.8万人,是全国著名、河南唯一的将军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761人,其中居住在偏远深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占了将近五分之一。面对艰巨的搬迁任务,新县扛稳主体责任,科学规划布局,周密组织实施,累计投入资金4个多亿,集中2016年、2017年两年时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865户7490名贫困群众乔迁新居,解决了“五个一批”中最关键的一批。新县也于2017年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率先脱贫摘帽。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才是更重要的后半篇文章。作为搬迁人,我们更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落实“两个更好”,让搬迁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为此,我们突出以“三为”换“三心”,落实“两个更好”的重大要求。           

李宏在易地扶贫成就展现场 石光明拍摄

李宏在易地扶贫成就展现场 石光明拍摄

               

一、服务为先,让群众生活更舒心

在高标准建设安置点、安置房的同时,完善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功能齐全、管理完善的搬迁新社区是“搬得出”的前提。一是以设施配套保障获得感。将集中安置点建设与集镇发展、中心村建设、乡村旅游规划等相衔接、同步规划,除搬迁资金外,累计整合涉农资金8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连接道路25公里,硬化社会路面10万平方米,绿化2.3万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22个,休闲公园29个,公厕32个,安装路灯360盏,添置垃圾桶(池)80个,实现“五有”全覆盖。二是以服务配套增强幸福感。在安置点依托原有基础新建幼儿园4所、便民超市18个、卫生室16个、设置宣传栏60个,安装体育设施29套、摄像头240个,结合金融扶贫工作开设17个金融惠民网点,实现服务搬迁群众“零距离”。三是以组织配套增强归属感。在全县所有集中安置点统一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在具备条件的集中安置点建立党支部。在社区推行民主化管理,引导搬迁群众自治,推选楼道长60名,聘请卫生保洁员79名、治安协管员33名。通过光伏发电收益出一点、县乡财政补贴一点、公益性岗位和安置点门面租金收入解决一点,足额保障社区管理服务经费,做到政策有人讲、事情有人办、卫生有人管。

二、就业为本,让群众务工更顺心

贫困户搬到城镇、中心村,相当一部分人势必要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重新就业是“稳得住”的根本。我们把就业作为后续扶持的重中之重,建立到户到人的帮扶台账,帮助搬迁群众量身定制就业岗位。一是开展“订单式”培训。依托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信阳市首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资金,举办“红城月嫂”、汽修、电焊工、小型农机具驾驶等实用技术培训,线上线下定期发布县域企业、基地、园区用工信息,每年举办一届产业园区企业劳动力供需见面会,组织搬迁群众与园区企业面对面洽谈,组织引导1930名搬迁群众实现县内外就业。二是发展消费扶贫。新县是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品牌优势,依托电子商务孵化园、阿里巴巴村淘运营中心、幸福驿站等平台,引导37家电商企业下乡设立网点,推动“农产品进城”,指导群众网上销售大米、茶叶、茶油、蜂蜜等农特产品,足不出户自主创业。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河南中医药大学等上级对口帮扶单位积极对接联系,倡导以购代捐、以买代捐,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用足政策手段。综合利用到户增收、小额信贷扶贫等政策,实施扶贫项目推行以工代赈带贫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更多使用贫困劳动力。组织乡村开发社区管理、卫生保洁、农村公路养护、保险协理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为465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增收脱贫。

三、产业为基,让群众发展有信心

新县红、绿两大资源得天独厚,我们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优先支持集中安置点周边产业发展,让产业发展成为“可发展、能致富”的保障。一是打造“多彩田园”产业示范基地。立足新县茶叶、茶油、中药材种植、淮南猪养殖等有一定基础的传统种养业,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搬迁户”模式,建成以种养、乡村旅游等为主的“多彩田园·创业工程”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75个,覆盖33个安置点,带动850个搬迁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二是兴建扶贫车间。出台《新县支持扶贫产业(就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试行)》,根据扶贫车间规模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分类奖补,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安置区附近建设操作难度小、简单易学的玩具、服装、箱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扶贫车间27家,打造10分钟就业圈,就近吸纳近千名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三是建好光伏电站。抢抓国家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的政策机遇,投资4200余万元,建成光伏扶贫小电站105座,实现集中安置点全覆盖,帮助200多个搬迁户稳定增收。四是盘活“三块地”。对搬迁户原承包的耕地、林地和宅基地折股量化、打包开发,统一流转,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搬迁群众既有土地租赁收益,又可在产业发展中从事劳动取得报酬,实现“双收益”。比如:我们本土的上市企业羚锐制药公司,与搬迁户签订协议,发展颠茄草、芍药、牡丹等药材种植,既解决了生产原材料供应问题,又发挥了闲置土地效益,还促进了群众增收,实现了多赢共赢。

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已经进入到以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为重点的新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的产业展、项目建设、生态环保、全域旅游等专项规划中一体考虑、系统推进,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新兴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感。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