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摘要:下一步,包头市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工作举措,全力以赴提升涉企服务能力水平,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中国发展网讯 刘宏涛 记者于水报道 近年来,包头市发展改革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聚焦重大项目建设、落实“三在两找”、优化审批服务等多维度发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全流程服务企业项目专班”作用,围绕全市重大项目,一边抓手续办理、一边抓要素保障。建立重大项目调度监测平台,按周调度项目进展,实时预警旗县区服务保障和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堵点问题。对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开展实地核查,全力以赴抓开工、赶进度、扩投资。截至2025年8月,650个项目完成投资2095.5亿元,投资完成率82.5%、全区第一,已竣工投产项目95个。建立在建标志性项目市领导包联服务机制,制定第三批100个在建标志性项目清单,已推动73个项目开复工、14个项目投产。
二是做实“三在两找”助企纾困。为晶硅光伏、风电、储能企业梳理供需清单,联系目标企业,积极与海博思创、华电氢能科技、华景新能源等公司深入对接,推销本地产品,帮助更多本土企业解决产能释放不足的问题。创新融资服务,充分发挥“信易贷”平台作用,推动制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更好推动“信用”高效“变现”。截至2025年8月,全市“信易贷”平台注册企业118142家,入驻金融机构41家,发布金融产品数量431个,获贷企业610户,累计发放贷款19.03亿元,其中信用贷款13.98亿元。
三是抓实惠企政策落实落地。主动对接国家、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争取政策支持。针对2025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申报要件、流程等关键环节“一对一”辅导企业完善项目申报。今年已申报3个项目成功纳入国家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审核通过率均位居全区第一,为项目提供更多要素保障。邀请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两重”“两新”项目评审专家,为重点企业进行项目申报专题辅导,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支持市项目建设。抓住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契机,做好项目策划储备工作,力争资金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
四是优化涉企服务办事流程。本着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最大限度下放审批事项,进一步提升企业“就近办、快速办”服务水平。严格遵循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实施无差别化审核标准,主动倾听企业诉求与建议,推出帮办代办工作举措,积极解决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遇到的堵点难点。除涉密项目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办事大厅全程网上办理,不需要企业提交任何纸质材料。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审批类、核准类项目立项时间、节能审查由国家规定的3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备案类项目当天办结、随报随办、即来即办,服务效率全面提升。
五是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国务院印发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行“非禁即入”,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通报制度。按照“一案一核查、一案一通报”原则,全面做好相关领域的梳理排查和警示教育工作。公开征求市场准入方面意见建议,征集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违规另设的市场准入行政审批、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及时发现并推动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
六是推动诚信守法履约践诺。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搭建完成政府合同履约监管系统,印发《关于归集报送合同履约信息的通知》,推动归集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领域依法签订合同的履约数据。已累计归集合同履约信息1417条,其中政府采购类871条、政府工程建设类126条、公共资源交易类37条、其他形式合同383条,初步形成了政府履约信息集中归集、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包头市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工作举措,全力以赴提升涉企服务能力水平,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持续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