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消费政策加码 获得感提升在路上
摘要:此次《措施》在前期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覆盖服务消费全链条,从供给端的品质提升到需求端的潜力释放,再到财政金融的协同支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正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在大会上,“智能机器人展区”成为最热门的打卡地,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新华社
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包括开展“服务消费季”活动、支持消费资源与IP合作、延长文博场馆和景区营业时间、优化学生假期安排等。
服务消费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也是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扩大服务消费一直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重心。《措施》属于今年以来政策一贯重视的延续,意在提升服务业品质、优化消费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服务消费扩容存在长足发展潜力,相较于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我国服务业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从顶层设计到精准发力
服务消费是指消费者为满足生活与发展需要而购买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服务产品总称,涉及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和家庭服务等多个行业。大公国际研报提出,相较于商品消费,服务消费表现出四方面突出特征:一是具备较高的收入弹性,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对其影响更为显著;二是生产与消费过程往往同时发生,消费者通常深入参与服务提供过程;三是服务消费发展依赖于人口集中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出较强的家庭属性和场景依赖性;四是服务产品通常难以标准化储存和进行远距离流通,因而对本地化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消费不仅是拓展内需的关键途径,也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具有战略意义。由于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速度较慢、潜在消费空间较大,加之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不断深入,服务消费在促进就业和经济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宏观经济环境中,服务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消费范畴,而是关乎经济结构优化和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回溯政策脉络,“扩大服务消费”已逐步成为我国扩内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中提及相关方向。202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系统部署了六大领域共20项重点任务,为服务消费的发展指明了实施路径;同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把“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作为提振消费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两次对服务消费作出部署,要求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服务消费,提出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服务消费需求,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同时,多部门聚焦银发旅游、家政服务、失能老人养老等细分领域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措施》在前期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覆盖服务消费全链条,从供给端的品质提升到需求端的潜力释放,再到财政金融的协同支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一系列举措的密集落地,充分体现了国家推动服务业壮大的坚定决心,将有效破解当前服务消费领域供给不足、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为内需增长打开更大空间。
多重力量驱动潜力释放
国际经验表明,服务消费占比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主导转向服务消费主导的重要分界线是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左右。2024年,我国人均GDP为9.57万元人民币,已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3.0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仍领先商品零售额,表明服务消费正在成为内需扩张的核心动力。
尽管如此,我国服务消费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差距。大公国际数据显示,过去20年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49.88%,与美国、日本等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业占比仍有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这既是压力,也预示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近10年来,我国服务消费整体稳步增长,业内人士认为,除政策的持续支持与引导外,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人口结构与消费观念变化、城市化进程与集聚效应等因素也在推动服务消费加速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服务消费的生态体系。“人工智能+”行动将消费升级作为重点,推动虚拟试穿、智能导购、远程诊疗等新应用场景广泛落地,显著提升了服务的个性化水平、便捷程度和体验感受,进而有效刺激新的消费需求。
消费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正持续激发多元化的服务消费需求。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及情感陪伴等“银发经济”需求迅速增长,但相关高质量、普惠型服务供给仍显不足;另一方面,Z世代及新中产阶层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其价值观呈现出从“物质占有”转向“体验为重”的趋势,对品质、健康与个性化的追求推动服务消费向精细化和高端化扩展,宠物服务、付费学习空间、轻医美及户外探险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对市场响应速度和细分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对服务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3年的54.49%提高到2024年的67.00%,预计未来仍将进一步上升。人口集聚为服务消费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和场景基础,推动了生活模式变迁与服务需求持续扩大。
破局供需错配加速业态扩容提质
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同样面临供需结构性错配的挑战。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居民消费率系统性偏低,主要缺口体现在服务业,且呈现出基础性支出高企、享受型消费占比偏低的结构性特征。住房、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持续挤压可支配收入中的服务消费空间。与此同时,服务业供给结构仍不均衡,高品质、差异化的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城乡、区域间服务资源配置差距明显,制约了消费潜力的有效释放。
高品质、多样化服务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瓶颈。财信研究院宏观团队认为,可以实施“制度松绑、精准匹配、标准引领”的组合策略,系统推动服务业从“有供给”向“有效供给”跃升。
一是畅通市场准入,激发供给活力。对外稳步开放电信、专业商务等高附加值领域,采取“负面清单+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模式,引入国际先进标杆;对内全面清理隐性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与行业垄断,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二是聚焦需求缺口,扩大有效供给。精准对接“一老一小”、文化娱乐等民生与新兴消费领域的巨大需求缺口,强化财政金融等政策引导与激励,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动态优化新兴消费业态指导目录,培育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等新型消费载体。
三是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供给质量。加快构建覆盖全领域的“中国服务”认证制度体系,完善标准规范与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服务质量“认证+评价+追溯”全链条体系,倒逼服务供给向新、向绿、向优全面升级,有效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记者手记
服务消费升级:内需活力与民生温度的双重绽放
邵鹏璐
从“村超”赛场的人声鼎沸到夜间市集的烟火升腾,从室内滑雪的清凉体验到文博场馆的延时服务,服务消费正以多元场景和强劲韧性,成为我国经济版图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服务消费的价值或已超过经济数据本身,在民生改善与社会融合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村超”“苏超”等群众赛事的火爆,既激活了乡村与城市消费市场,又搭建起邻里互动的桥梁,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赢。夜间经济的蓬勃发展则让城市更具烟火气,江苏50个夜间消费商圈、陕西近3000场暑期文旅活动,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更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从养老托育的刚需保障到文化体验的精神滋养,服务消费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准回应。
服务消费的兴起,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随着供给侧不断提质、消费场景持续丰富,这片充满活力的消费蓝海必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更持久的动力,让民生福祉在消费升级中不断提升。(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邵鹏璐)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