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还巢处 乡关创业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现场会观察
摘要:从往日“孔雀东南飞”的单向流动,到今昔“群雁争相归”的多元图景,我国已累计吸引超130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
曾盼明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 邢成敏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在“中国辣条之乡”“中国油茶之乡”——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组织召开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现场会。从洞庭湖畔到武夷山下,从黄土高坡到黔北山区,这是继江西德兴、河南汝州、贵州正安、陕西安康、山东菏泽之后的第六次全国性返乡入乡创业现场交流会,清晰勾勒出返乡入乡创业从个体逐梦的自发选择到国家战略引领下时代潮流的升华轨迹。
从往日“孔雀东南飞”的单向流动,到今昔“群雁争相归”的多元图景,我国已累计吸引超130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本次现场会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为主题,既聚焦各地实践中涌现的“真经”,也着眼政策体系的“升级”,深入研讨如何进一步破解用地、融资、人才等发展瓶颈,让创业土壤更肥沃、就业渠道更畅通,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着力稳就业扩就业注入持久动能。
雁归筑业:乡土基底上的产业新生
本次现场会设置10个调研点位,涵盖特色产业园、电商基地、现代农业园区等创业典型场景,全方位展现返乡入乡创业成果与活力。9月25日,与会代表循着“归雁”的足迹,深入平江高新区、天岳新区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公共实训基地与重点企业,在实地考察中探寻返乡入乡创业企业扎根县域乡村的“生存图景”与“发展密码”。
在平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劲仔食品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机械臂精准分拣着小鱼干,包装线传来规律的运转声。2020年,这家从平江成长起来的企业成功登陆深交所,实现了岳阳美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从产业链聚集到各项机制完善,政府的开放包容、务实作风和‘店小二’式服务让我们这些返乡创业者备受鼓舞。”回乡创业15年的劲仔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劲松对回乡发展深有感触。目前,劲仔食品已有2000多名当地户籍员工。2016~2024年,企业累计营收超百亿元,利税超2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数百亿元发展。
走进平江产城融合新区的麻辣王子产业园,熟悉的辣条味扑鼻而来。智能生产线旁,金黄的辣条坯经过自动化设备调味、成型,包装成袋后通过传送带送往仓储区。响应“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政策回乡创业20多年,湖南麻辣王子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玉东欣喜地看着辣条一步步从街头小吃变成“国民零食”。
“从辣条行业公共品牌建设到企业融资难题、招工困境,政府的支持让我们创业者底气十足。”张玉东深有感触地表示,家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诉求总能得到及时回应。特别是在解决产能问题上,政府迅速响应,在平江产城融合新区规划280亩工业用地,支持建设“麻辣王子年产25万吨辣条产业园”。
这个总投资23.5亿元的项目,得益于政府“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的全周期服务和各部门“驻企办公”,仅用18个月就实现了从土地审批到建成投产。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辣条生产基地,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90亿元,将带动就业1.5万人,为平江从“辣条发源地”迈向“千亿产业城”持续赋能。
“软硬兼施”的服务体系让平江创业环境更具吸引力。在平江高新区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会代表看到,这里不仅提供三年免租的办公场地,还配套了共享直播间、产品展厅、检测实验室等设施,入驻企业可直接“拎包创业”;公共实训基地则构建了“全流程培育+多维度赋能”的创业就业支撑平台,为企业精准输送技能人才。
平江的实践,堪称是“归雁兴产”的典型样本。该县以“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为总抓手,打出“情感联络、政策扶持、服务保障”组合拳,三年来累计吸引7.1万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23.8万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目前,全县休闲食品企业达400余家,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培育了劲仔食品、麻辣王子等知名品牌。
“平江通过优化园区布局、建设孵化基地、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等系列举措推动返乡创业成效明显。”在实地考察中,代表们深切感受到,“归雁经济”已从零散创业走向集群发展,“归雁”群体正成为激活乡土资源、培育特色产业的核心力量。
“通过一天半的学习,平江的发展活力与独特魅力令人印象深刻。返乡民营企业家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更带动当地农民、大学生、妇女等群体就业,通过逐年涨薪、缴纳‘五险一金’等举措让居民安心留乡,良好的产业生态还吸引了省外企业入驻。”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杨仁洁坦言,“我们会把平江在构建返乡入乡创业常态化机制、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和实践成果带回去,向本地企业做好宣传解读,让更多企业家了解其中的思路与红利。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激发甘肃省在外乡贤的返乡热情,引导他们聚焦家乡主导产业,带着资源、技术和情怀参与建设。”
筑巢引雁:政策沃土上的服务升级
池深鱼跃远,林茂鸟飞高。营商环境是地方发展的“水”与“林”,是滋养经营主体的土壤、孕育创新创业的空气。用好政策“工具箱”,做好服务“大文章”,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正成为各地引才聚企的“强磁场”。
“政府在场地、品牌、基建等方面的扶持,让园区茁壮成长,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与‘保驾护航’的担当,是创业者最坚实的后盾。”在9月26日召开的全体大会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车村镇返乡青年代表崔跃恢的肺腑发言,道出了众多返乡创业者的心声。在政府政策咨询、小额贷款、技能培训等支持下,崔跃恢牵头创建车村镇返乡青年电商创业园,带动1100余人就业。
无独有偶。内蒙古龙乡大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德宝携知返乡八载,发掘“碱地大米”特色,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0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超千万元。其扎根乡土的实践,成为现场会展现“智富乡村”的生动样本。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促进返乡入乡创业,多地还针对性推出产业链扶持、物流补贴、品牌培育等措施,形成“政策组合拳”,为“归雁”搭建创业舞台。政策的精准扶持与服务的贴心保障,正是“归雁”能留得住、干得好的关键,这一点在多省份的经验交流中形成高度共识。
“连续举办十一届湘商大会、对持证自主创业相关人员给予三年内每年2.4万元税费扣减、开发湖南省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会上,湖南省发展改革委聚焦“政策协同、服务升级、环境优化”分享了湖南促进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经验。作为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湖南把返乡创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工程”、帮助农民致富的“增收工程”来抓,坚持政策给力、平台聚力、服务用力。近两年,湖南新增返乡创业主体59万余个,新增投资2367亿元,带动就业近200万人。
随后,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从“强化政策引领、加大要素支持、抓好技能培训”三个方面介绍了河北统筹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成效。河北省创新构建了“财政+金融+税收”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出台多项专项文件,1月至8月发放就业补助13.87亿元,帮扶20.77万人创业就业。金融支持方面,投放“人社惠农贷”583.2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13亿元,带动超7000人创业。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则从“‘好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创好业’强化模式引领、‘能创业’优化服务体系、‘创成业’丰富平台载体、‘敢创业’激发返乡入乡创业动能”五个维度分享了四川促进返乡入乡创业发展的做法成效。比如,在政策赋能方面,四川推出创业带动就业“15条”等全周期政策,2024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3亿元,扶持自主创业30.1万人、带动53万人就业,其中返乡入乡农民工自主创业8.3万人。在平台载体建设方面,当地举办的“天府杯”大赛吸引1.2万个项目参赛,421家孵化基地近三年孵化企业2.7万余家。
从健全机制凝聚合力,到强化服务破解痛点,再到优化环境厚植沃土,各地的“组合拳”让“归雁”创业更有底气。这些带着温度与力度的举措,在热烈的交流讨论中愈发清晰,成为会场热议的“典型经验”,共同勾勒出“归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群雁齐飞:协同发展中的共富图景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创业带动就业亦是如此。“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创业生态正在全国加速形成,“创业带就业、一人富带动众人富”的协同效应,正是“归雁经济”最动人的底色,也是本次现场会重点探讨的议题。
各地探索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鲜活路径。湖南省农村创业典型县、高质量充分就业试点县平江在经验分享中提到,全县聚焦休闲食品产业,构建“一主一特多优”产业体系,近三年吸引7.1万人返乡创业,稳定就业脱贫劳动力3.08万人,占脱贫劳动力就业总数49%;广西玉林市实施“玉商玉工回归”工程,建设30个玉商回归产业园,打造全国最大牛仔服装生产基地,年产牛仔裤12亿条、产值超300亿元,带动13万人就业;重庆开州区依托返乡创业试点区、三峡库区劳务输出大区优势,以“归雁兴开”吸引10万余人返乡创业,创办实体4万余户,带动26万余人就业,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超50%。
跨区域协同与经验互鉴让“归雁经济”飞得更高。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梳理了一批自上一次现场会以来地方返乡入乡创业的新经验新做法,推动各地互学互鉴。比如,在借势筑牢创业根基方面,安徽望江承接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贵州榕江借“村超”打造“乡村主播”品牌、山东曹县以“电商+汉服”模式发展,均实现创业与区域优势共振;协同聚才强化创业引擎方面,湖南平江搭建乡友回流通道,多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育,同时通过改善基建、落实优惠政策保障人才留存;搭台赋能完善服务机制方面,云南普洱推动咖啡产业多元发展,河北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专业服务与优惠,多地组建“创业服务团”助力项目落地;要素护航保障创业回报方面,四川出台政策构建支撑体系,重庆开州提供工业用地降成本,湖南优化创业贷款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会议充分肯定,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返乡入乡创业“痛点”“堵点”“难点”,以务实创新举措破解难题,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实现“量质齐升”,形成“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良好局面。
当前,返乡入乡创业同样面临资金少、贷款难、找人难、留人难等问题,制约项目落地见效。在中央提出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背景下,召开本次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现场会正当其时、恰逢其势,既是对过往工作的“回头看”,也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破解就业难题的“向前谋”。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当前返乡入乡创业的趋势特征,认真学习借鉴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先进经验,健全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协同机制,持续加强要素保障、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培训支持、强化情感归属,努力破解返乡入乡创业的痛点难点,持续用力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正如现场会总结所言,“归雁经济”是人才与县域乡村的双向奔赴,更是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雁齐飞”将让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图景愈发清晰动人。
会议落幕时,平江高新区的生产车间里机器仍在轰鸣,天岳新区的孵化基地中创业者正热烈讨论。从湖南平江的辣条到内蒙古草原的牛羊肉,从四川的茶园到云南的茶山,千万“归雁”正用实干在乡土大地上书写华章。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