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县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探索打造共同富裕山区范例
摘要: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完善住房、医疗、教育服务体系,推动8万多名农民工实现进程安居梦,义务教育实现100%就近入学。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持续深耕“大城关”发展战略,深化拓展跨镇联建发展机制,形成中心发展区、西部农旅发展区、东部生态旅游发展区联动的县域空间格局。通过大力发展陶瓷主导产业,全力打造旅游成为第二支柱产业,聚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全县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游客收入超过120亿元。
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完善住房、医疗、教育服务体系,推动8万多名农民工实现进程安居梦,义务教育实现100%就近入学。
规划引领布局,擘画共富新格局
城区核心驱动。立足“小县大城关”发展基础,优化“东拓南进、整合提升”城市开发思路,持续深耕“大城关”发展战略,先后开发8个总面积近万亩的工业园区,实现全县9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城区,形成集聚发展效应。目前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0.8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26.9万人,城镇化率达79.47%,成为闽中城区人口最为集聚的区域,被列为福建省首个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名单。
乡村协同共建。深化拓展跨镇联建发展机制,将城区以外的16个乡镇组成3个片区,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策划共富项目93个;推行跨村联建、村社联建、村企联建、村政联建“四联”发展模式。获评福建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激励县。
城乡融合联动。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和“两带三区、一主两副两轴”的城乡发展格局,以“一环两轴”带动沿线乡镇发展,引导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形成中心发展区、西部农旅发展区、东部生态旅游发展区联动的县域空间格局,入选福建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县。
产业筑基固本,夯实共富硬支撑
陶瓷产业强链跃升。大力发展陶瓷主导产业,实施陶瓷产业跨越发展五年计划、“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推动陶瓷产业迈向千亿集群,全力打造“世界瓷谷”。目前全县陶瓷企业超4500家,提供就业岗位10多万个,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陶瓷电子商务产业基地。荣获“世界陶瓷之都”称号,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
旅游产业展翼腾飞。全力打造旅游成为第二支柱产业,构建以县城陶瓷文化为主体,石牛山、九仙山为两翼的“凤凰展翅一体两翼”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响“世界瓷都·自在德化”旅游品牌,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1423万人次、旅游收入122亿元,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农林产业提质增色。坚持以旅兴农、以农促旅、农旅融合,聚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全国特质农品7个,“德化黑鸡”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以及全省首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
机制创优赋能,缔造共富软环境
制度先行明路。出台《德化县建设共同富裕山区范例行动方案》《德化县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方案(2025-2028年)》等制度,提出共富发展目标及指标体系,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以“共”致“富”的发展路径,探索推进共同富裕山区范例建设。
服务普惠暖心。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省首创“一城通办”机制,打破业务办理的乡镇地域、户籍限制,让群众就近能办、一县通办。构建多元住房保障体系,全省首创“以地换房”政策,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限价房等2.7万套,推动8万多名农民工实现进程安居梦。深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城乡教育实施“城关小片区+农村校委托”管理,进城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实现100%就近入学,在全省率先将普通高中录取率提高至70%。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高位嫁接深圳大学总医院等高端资源,组建以县医院、中医院为龙头的2个紧密型医共体,建成4个重点医疗项目,县内就医患者在县级医院门急诊比例达91%。
权益保障破题。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搭建全省首个县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有偿流转土地5.1万亩、林地10.6万亩,保留原有的地权、山权、林权、房权,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探索林权资产折资量化运行机制,开发六种类型“福林票”,设立“两山转化”林业金融服务中心,培育“林业+”多产业融合基地4500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德化县发展和改革局)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