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动力电池“回家”离不开强监管
摘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意义重大。从资源角度看,锂、钴、镍等是动力电池生产的关键矿产资源,我国对这些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白雪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保有量持续攀升。与之相伴的是,动力电池退役量在快速增长。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意义重大。从资源角度看,锂、钴、镍等是动力电池生产的关键矿产资源,我国对这些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金属锂的需求将达到73.12万吨,而原生锂矿只能满足61%的需求,供应缺口占比高达39%。回收利用退役动力电池,可提取其中高价值金属材料,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压力,降低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从环保层面而言,废旧动力电池若处置不当,其中含有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会对土壤、水体等造成严重污染,其易燃易爆特性还存在安全隐患。据报道,一块20克重手机电池会污染1平方公里土地50年左右,每辆新能源汽车电池重达数百公斤,随意丢弃电池将严重污染环境。规范回收利用能大幅削减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降低潜在生态环境风险。
尽管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如建立了约1.5万个回收服务网点,公布了5批共156家“白名单”企业,部分电池回收技术达到世界前列水平,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大部分废旧电池都流向了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非合规企业。
正规回收企业需满足严苛的环保要求与技术要求,投入成本巨大。正规回收企业拥有智能拆解、无损检测、梯次利用等先进技术,能使电池材料回收率达98%。然而,因“原料短缺”,先进设备常被闲置,技术优势无从施展,形成“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局。
同时,监管层面存在滞后与薄弱的情况。虽然《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框架已搭建,但对非法回收的处罚力度相对不足,违法成本远低于其暴利。同时,动力电池从退役到最终回收环节长、涉及主体多,责任追溯困难重重。目前对大量分散的退役电池,尤其是从个人消费者和小型运营车辆流出的电池,实施有效追踪和监管仍存巨大挑战。
如何让退役电池真正“回家”?首先,亟需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幅提高非法回收、处置动力电池行为的处罚标准,明确并压实电池生产商、整车厂、销售商、终端用户等全链条主体的回收责任,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真正落地生根。
其次,需构建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溯源体系。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国家级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实现从“出生”到“退役”的全程可追溯、可监控。
最后,要打通正规回收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更便捷、透明的正规回收渠道与激励机制,如设立固定回收点、推广“以旧换新”补贴、优化回收流程,让消费者和商户“交得方便、交得有利”,从源头上减少电池流入黑市的驱动力。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