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高新区以营商环境革命激活发展新动能 打造资源型地区转型 “样板间”
摘要:走进榆林高新区,处处可见项目建设的火热场景:总投资超30亿元的碳五深加工项目主体封顶,中化学5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这些项目的快速推进,正是园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注脚。
中国发展网讯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区正以创建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掀起一场深层次的“环境革命”。这片诞生于1999年的产业热土,历经多年发展已蜕变为面积196.4平方公里、集聚16万人口的国家高新区,2024年以营业收入1800亿元的亮眼成绩单,持续领跑榆林产业转型赛道。在最新公布的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其排名跃升至第97位,较上年前进5位,印证了营商环境“优”则发展“快”的深刻逻辑。
硬核成绩单:从要素集聚到生态重塑的跨越
走进榆林高新区,处处可见项目建设的火热场景:总投资超30亿元的碳五深加工项目主体封顶,中化学5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这些项目的快速推进,正是园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注脚。
在招商引资“强磁场”效应下,园区2024年新签约项目41个,总引资额达347.25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个,直接利用外资334万美元,连续两年蝉联榆林市招商引资先进园区。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园区立足480万吨基础化学品产业集群,构建“龙头带动+链条延伸”招商模式的精准实践。
项目落地“加速度”更令人瞩目。通过深化“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园区已完成七项“区域评估”,累计供应工业用地5600亩,为项目建设铺就“快车道”。2025年上半年,10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2.9亿元,省市重点项目手续办结率达93.79%,86.21%的开复工率彰显出强劲发展韧性。
“蒸汽价格从155元/吨降至105元/吨,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节省成本超千万元。”某化工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政策扶持的“温度”。园区通过国企民企协同机制,每年稳定供应低价乙烯26万吨、丙烯15万吨,天然气执行“成本价+0.1元”的亲民政策,叠加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6000万元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的金融“活水”,让2000余家企业近两年获得1.2亿元“免申即享”奖补,形成“降本+赋能”的政策闭环。
创新方法论:构建全周期服务生态体系
在榆林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陕西省首个24小时智能存储柜成为“网红打卡点”。企业通过政务服务公众号线上申报,系统自动审批后发送取件码,凭码即可随时取证,办事时间压缩80%以上。这种“全程网办+智能柜”模式,正是园区推进“不见面审批”的缩影。
为破解“签约易、落地难”痛点,园区创新推出“双专班”机制:管委会专班担任“要素保障员”,项目业主专班负责建设实施,“五个一”包抓机制让每个项目都有“首席服务官”全程护航。
“四个提前”服务理念更显服务精度:项目预选址阶段即开展联合研判,选址确定后同步启动配套建设,手续办理实行“一次性告知”,资料不全可“零条件”预审。这种“向前一步”的服务模式,推动中化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在产业生态构建上,园区践行“五个一体化”发展理念,建成4.53公里公共管廊及各类输送管道13.5公里,实现原料“一站式输送”;1114套人才公寓、“高新之光”巴士等配套,让16万常住人口共享发展红利。中科院中试基地、氢能产业园等专业化载体,正加速推动“绿氢消碳、碳氢耦合”技术落地,朝着“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示范园区迈进。
未来路线图:打造可复制的转型样本
面向未来,榆林高新区锚定四大目标:90%以上政务服务“掌上办”、项目落地周期缩短40%、企业用地成本降低70%、形成2-3项全省可复制经验。围绕这些目标,一系列硬核举措正在推进:
产业升级方面:重点布局5万吨MMA、20万吨POE弹性体等高端项目,发展“风光绿电+绿氢+化工”低碳路径,构建现代化煤化工产业体系。
改革深化方面:拓展“标准地+承诺制”应用场景,推广电子“红蓝章”,实现审批效率与安全监管双提升。
开放合作方面:借鉴成都高新区“数字产业集群+跨境物流”模式,对接宁波鄞州区“零见面”审批经验,加快自贸区协同创新区建设。
金融赋能方面:设立50亿元产业引导母基金,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为新赛道布局注入资本动能。
“我们不仅要做营商环境的优化者,更要做改革经验的输出者。”榆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系统性改革,园区正努力为资源型地区破解转型难题提供“高新方案”,让“榆林高新样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实施,这片能源热土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质的环境,迎接新一轮发展机遇。(拓步平)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