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京山:黄蜀葵绽放致富路 千亩花海映红乡村振兴景
摘要:从单村试种到四村联动,从零散经营到全链条发展,黄蜀葵在京山的山间地头绽放出别样的乡村振兴图景。
中国发展网讯七月的京山市绿林镇,群山如黛,田畴铺锦。在吴集村的黄蜀葵种植基地里,连片的绿色植株上缀满金黄花朵,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其间,指尖轻捻便采下饱满的花盘——这朵看似寻常的草本花卉,正成为撬动山村增收的"致富密码"。从单村试种到四村联动,从零散经营到全链条发展,黄蜀葵在京山的山间地头绽放出别样的乡村振兴图景。
取经破题:小花朵扎根沃土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种玉米、大豆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吴集村村民王桂芝的话道出了曾经的困境。这个群山环抱的村庄,虽有肥沃土地,却因缺产业、少技术,村民多靠外出务工谋生。
转机始于一次跨省考察。2022年,村两委班子带着村民代表三赴天门市汪场镇,在方桥村的黄蜀葵基地里找到了灵感:这种适应性强、采收期长的植物,不仅可入药、制茶,市场需求稳定,更适合山区小规模种植。"对比了土壤酸碱度、年均降水量,甚至算清了运输成本,我们认定这花能在吴集扎根。"村党支部书记指着墙上的对比图表说。
随后,吴集村与天门云丰合作社签下"三包"协议:对方提供统一技术指导,从育苗到采收全程跟踪;负责统一品牌包装,将分散的鲜花加工成标准化产品;打通统一销售渠道,直供药企和保健品厂商。"技术员每月来两趟,遇到难题视频连线随叫随到,我们再也不用摸着石头过河了。"王桂芝笑着说,去年试种的5亩地,纯收入就有4万多元。
联动共富:一朵花开带四村
在黄蜀葵加工车间里,东山村村民李建国正将刚烘干的花瓣装入密封袋,车间外的货车已装满300公斤成品,即将发往武汉。"以前要骑半小时摩托去镇上打工,现在走路10分钟到车间,一天150块,还能照看家里的老人。"他的话里满是满足。
这得益于绿林镇政府的"串珠成链"之举。镇农办争取到20万元专项资金,在吴集村建起2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配套杀青机、烘干机等设备,让鲜花在48小时内完成初加工,锁住最大价值。同时通过"村民夜话会"宣传动员,带动东山村、天门观村、五台村陆续加入种植队伍,如今四村连片面积达150亩,形成"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
"你看这朵花,从地里摘下来能卖1块钱,烘干后能卖5块钱,做成花茶能卖10块钱。"湖北初禾源公司负责人拿起一朵干花算账,"我们给农户保底收购价,加工增值部分村集体和企业按比例分成,去年光吴集村集体就分了5万块。"
花海未来:不止于"花"的增收路
站在观景台上远眺,黄蜀葵田块如金色棋盘嵌在青山间,田埂上新建的观光步道已初现雏形。"下一步要搞'赏花经济',让游客来摘花、制茶、体验农家菜。"绿林镇党委书记指着规划图介绍,镇里正申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计划扩建加工车间,开发黄蜀葵花茶、花酱等文创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更令人期待的是,黄蜀葵的种植经验正被复制推广。镇农办已组织农技人员编写《山区特色作物种植手册》,将试种成功的技术参数、管理模式整理成册,发放到各村。"我们还在探索'稻花轮作',水稻收割后种黄蜀葵,让土地不歇脚、农户四季有收入。"
夕阳西下,加工车间的灯光亮了起来,与田埂上的太阳能杀虫灯交相辉映。这束束光芒照亮的,不仅是黄蜀葵从鲜花到商品的蜕变之路,更是京山乡村用特色产业铺就的共富图景——当一朵小花牵动起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乡村振兴的活力便在这生生不息的绽放中愈发强劲。(廖亮 程姜珊 陈新霞)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