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项需求全响应 恩施市织密企业服务生态圈
摘要:通过“清单式管理、精准化服务”,148项企业诉求已全部得到回应,其中53项现场解决,95项建立台账逐项销号,让企业在发展路上轻装前行。
中国发展网讯 “从政策找企业,到服务送上门,现在办企业越来越省心!”近日,湖北鸿鲜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温绍红看着手中刚完善的民族贸易企业申报材料,对上门指导的恩施市民宗局干部连连点赞。这是恩施市构建企业服务生态圈的生动缩影——通过“清单式管理、精准化服务”,148项企业诉求已全部得到回应,其中53项现场解决,95项建立台账逐项销号,让企业在发展路上轻装前行。
专班包联:把“责任田”种成“高产田”
在恩施市“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服务企业工作方案后,附着一份特殊的“包联清单”:39名市领导、66家市直部门与478家企业、金融机构结成对子,构建起“1名市领导+1个责任部门+1家金融机构+1名服务秘书”的专班机制,实现规上工业、服务业企业及重点培育企业全覆盖。
“过去是企业追着政策跑,现在是政策围着企业转。”恩施市科经局局长王军说,专班成员每月至少两次上门走访,像“绣娘”般精细梳理企业需求。高技能人才短缺、资金链紧张、项目申报困惑……这些曾让企业犯难的“烦心事”,如今通过专班“听诊问诊”,逐一纳入解决台账。
恩施州新景添商贸有限公司作为本土零售龙头,董事长邱恩对专班服务感触颇深:“科经局干部不仅帮我们对接供应链资源,还提醒我们享受稳岗补贴,真是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这种“保姆式”服务,正是恩施市将“责任田”精耕细作的真实写照。
服务革新:从“对症开方”到“机制破题”
采茶季的用工难题,曾让恩施州聪麟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谭浩然年年犯愁:“茶工流动性大,旺季招不够,淡季留不住。”当他向市人社局专班倾诉时,没想到这一“老大难”竟催生出三项创新机制。
专班迅速联动乡镇与劳务协作地,搭建“迁徙务工”数据库,像“候鸟迁徙”般精准调剂劳动力,首季就为企业送来200名采茶工;“就在硒都”智慧平台通过智能匹配,将招聘效率提升50%;更推动茶叶、食品等行业签订“淡旺季用工共享协议”,形成“春采茶、夏剥虾、秋采橘”的循环用工模式,从根本上破解季节性缺工困局。
服务革新的故事不止于此。为支持蓝焙茶业提升科技含量,市科经局全程陪同企业申报“恩施玉露自动化加工生产线”项目,专班负责人带队赴省厅专题汇报,最终为企业争取到100万元专项经费。恩施市政协则牵线武汉大学,助力石榴籽数生慧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玉露管家”大数据平台,用卫星技术和微生物配方,为茶园定制“营养方案”。
增值护航:从“解决诉求”到“生态升级”
“不仅要解燃眉之急,更要谋长远发展。”这是恩施市服务企业的深层逻辑。在处理148项诉求过程中,各级部门举一反三,推动服务从“便捷化”向“增值化”跃升。
当检察机关发现有企业擅自使用“恩施玉露”地理标志时,不仅迅速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更联合茶产业协会、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全行业知识产权培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企业回访,筑牢品牌保护网。如今,“恩施玉露”商标侵权案件同比下降60%,品牌价值稳步提升。
在芭蕉侗族乡,茶农曾反映“农机人员忙不过来”。市政协立即联合企业挖掘“土专家”资源,组建由200余名本地种植能手组成的“田间服务队”,既解决了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又带动村民增收。这种“本土化+专业化”的服务模式,已在全市推广。
从专班包联的精准滴灌,到机制创新的破题攻坚,再到增值服务的生态构建,恩施市正以148项需求的全响应为起点,编织一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在这里,每一份诉求都被珍视,每一次突破都在生长,一幅“企业敢干、地方敢闯”的生动图景,正在硒都大地上徐徐展开。(廖亮 何冶 崔亦灿)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