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景美产业兴 英山“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黄金道
摘要:从闭塞山坳到产业热土,从生态颜值到经济价值,这些穿梭于绿水青山间的通途,正编织出强村富民的鲜活图景。
中国发展网讯 车行山间,柏油路面如墨带蜿蜒,串起层叠茶田与烂漫山花;漫步村头,民宿炊烟袅袅,游客与村民笑谈声交织——盛夏的英山县石头咀镇,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正以生动实践诠释着“要致富,先修路”的时代新篇。从闭塞山坳到产业热土,从生态颜值到经济价值,这些穿梭于绿水青山间的通途,正编织出强村富民的鲜活图景。
破梗阻:山路成“彩带”,唤醒沉睡资源
“以前从付家山到杜家山,爬坡绕岭得走两小时,如今开车十分钟就到!”站在新修的“付杜线”路旁,杜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指着远处的中药材基地感慨。这座由付家山、杜家山合并而成的村庄,曾因山路崎岖,守着火炉尖山脉的林地、西河的碧水却“金饭碗难捧”,村民多靠外出务工谋生。
五年前,“付杜线四好农村路”如一条彩带缠上青山,不仅缩短了两村距离,更解开了发展的“封印”。“路一通,我就敢回乡创业了!”村民刘伯慰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他从10亩茯苓、天麻起步,如今带领30多户农户成立合作社,中药材种植规模扩展到200多亩,年收入超百万元。
在“四好农村路”的辐射下,杜家山村不再“偏居一隅”:湖北皖垚农业公司闻讯而来,建起中药材初加工车间,5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肉牛养殖场、黑猪养殖基地次第兴起,茶叶加工厂让鲜叶变成“金叶子”,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80万元。
美生态:路景相融,激活“诗和远方”
“汤天线通车那年,我们民宿的订单一下子翻了三倍!”天堂村“陶然居”主人捧着刚摘的野猕猴桃,笑迎上海来的游客。这条蜿蜒于大别山腹地的公路,不仅串联起古村落与溪流,更让海拔800米的山村成了“避暑天堂”。
春日采茶、夏夜观星、秋日赏枫、冬日踏雪,依托“汤天线”带来的客流,天堂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动能。村民们将老屋改造成精品民宿,山货变成“伴手礼”,连溪边的石头都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点”。如今,全村8家民宿、12家农家乐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户均增收4万元。
库区村的蜕变同样令人欣喜。沿着“张长线”驶入村内,水库碧波与稻田新绿相映,8家民宿沿水而建,临水栈道串起垂钓台与观景亭。“我们不砍一棵树、不填一口塘,就靠这山这水吸引客人。”村主任介绍,依托“四好农村路”,村里的山泉水被湖北精华宇泰水业公司看中,建成的水厂年产300万瓶矿泉水,120名村民实现“上班挣钱、回家顾家”。
兴产业:路链产业,铺就富民坦途
“这些石菖蒲从地里挖出来,半小时就能运到安徽金寨的市场!”隘口河村党支部书记站在180亩石菖蒲基地里,看着货车沿“张长线”驶离,满脸笑意。这个与安徽交界的村庄,曾因交通不便,再好的药材也卖不上价。
“四好农村路”打通省际通道后,村两委牵头成立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石菖蒲产业。如今,这里的石菖蒲不仅俏销湖北各地,更成了安徽客商的“香饽饽”,种苗销售还带动周边村发展同类产业,年总产值突破3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
在石头咀镇,这样的“路产融合”故事处处可见:“汤天线”沿线的郑家坊村建起茶叶深加工园,“张长线”旁的长岭村发展高山蔬菜冷链物流,“付杜线”带动的中药材种植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链条……据统计,全镇已建成的23条“四好农村路”,带动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2万亩,培育合作社68家,吸引12家企业落户,2022年沿线村集体经济平均增速达35%。
路通,则百业兴。英山县石头咀镇的实践印证: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不仅是便民路、景观路,更是产业路、富民路。它们如毛细血管深入乡村肌理,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大别山深处奏响乡村振兴的嘹亮凯歌。(廖亮 余志敏 姜宁 丁茁)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