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架虹!宜来高速晏家坪大桥右幅合龙 书写“五最”桥梁生态答卷
摘要:从绝壁深渊到飞虹横跨,湖北交投集团与中国铁建大桥局的建设者们,用智慧与坚韧攻克“五最”难题,在生态敏感区书写了一份“建桥护绿”的高分答卷。
中国发展网讯8月8日凌晨,鄂西崇山峻岭间,最后一方混凝土沿着输送泵精准注入合龙段,宜来高速晏家坪大桥右幅连续梁中跨稳稳“牵手”。这意味着,这座被誉为全线“最难啃骨头”的控制性工程实现单幅贯通,为宜来高速全线通车按下“加速键”。从绝壁深渊到飞虹横跨,湖北交投集团与中国铁建大桥局的建设者们,用智慧与坚韧攻克“五最”难题,在生态敏感区书写了一份“建桥护绿”的高分答卷。
“五最”桥梁:在绝壁上“绣花”
晏家坪大桥的“难”,从一组数据可见一斑:桩径2.5米、桩长80米,墩柱高达154.075米(相当于51层楼高),主跨145米——这组“全线之最”的参数背后,是“V”形河谷的天堑阻隔:两岸陡崖如刀削,最陡处坡度近80度,别说机械通行,就连骡马都难以立足。
“连路都没有,材料怎么运上去?”项目刚启动时,这个问题难住了所有人。建设者们想出“土办法”:将钢筋、水泥拆成小件,靠人工肩挑手扛,在悬崖上一锤一凿修出一条“挂壁便道”。这条仅3米宽的施工生命线,蜿蜒于绝壁之间,耗时一年多才贯通,成为物资运输与人员通行的“咽喉”。
更棘手的是地下“陷阱”——桥址处分布着强发育串珠型溶洞,最大溶洞高度达18米。传统钻孔工艺要么卡钻、要么塌孔,进度停滞不前。项目团队果断引进国际先进的全护筒回转钻机,像“穿糖葫芦”般穿透溶洞,成桩速度是传统工艺的8-10倍,质量检测一次合格率达100%,硬生生在“蜂窝煤”般的地质中打下了坚实桩基。
科技赋能:给大桥“穿针引线”
高墩施工,是另一道“险关”。154米的高墩,若用传统翻模工艺,不仅效率低,还会产生大量扬尘与废弃物。建设者们改用液压爬模技术:模板沿着墩柱自动爬升,混凝土一次成型,表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施工占地减少60%,粉尘排放降低80%,实现了“建高桥、少占地、轻污染”的目标。
合龙时刻,更是对精度的极致考验。3.4米高、2米长的梁体,对接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否则会影响桥梁受力。团队提前15天启动“温度监测战”:白天每隔2小时记录梁体伸缩数据,夜间加密到1小时一次,最终锁定凌晨5时——此时温度最低且变化平缓,是浇筑的“黄金窗口期”。
为防止合龙段混凝土开裂,技术人员反复试验,摒弃易结团的聚丙烯纤维,改用WHDF无机纳米外加剂,按每立方米9公斤的最优配比调制“特种混凝土”。当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经检测,梁体线性平顺,强度达标,抗裂性能远超设计标准。
生态优先:让大桥与青山共眠
“在这里建桥,每一步都要想着给青山‘让路’。”项目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建设者们的生态坚守。拌和厂产生的污水,经三级沉淀池过滤、草酸中和后,全部用于场地降尘,实现“零排放”;施工便道开挖时,严格分层剥离表土与生土,单独堆放、编号,为后期复绿储备“本土养料”。
高墩作业面,墩顶配备应急水箱,洒水车每日4次巡回降尘;钻孔施工采用“无泥浆循环”工艺,避免泥浆渗漏污染河谷。如今,站在桥上远眺,施工过的区域已喷播上当地原生草种,紫花苜蓿与野菊在岩壁间扎根,与周边山林渐渐融为一体。
“右幅合龙只是阶段性胜利,我们还要把左幅建成更优的生态样板。”建设者们表示,将继续秉承“宜路攀登 向上向远”的精神,让这条高速不仅是连接山内外的通途,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随着晏家坪大桥单幅贯通,宜来高速全线通车的脚步愈发清晰。这座在绝壁上崛起的“五最”桥梁,终将成为镶嵌在鄂西群山中的绿色绸带,为沿线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李建民 廖亮 秦丽)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