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京山立规破解涉企检查“扰企病”:扫码留痕+限次监管让企业轻装上阵

2025-08-15 15:07 中国发展网 廖亮 邓琳 张莎

摘要:8月10日新规试行以来,通过制度创新为企业减负、为执法增效,让市场主体在更优的营商环境中轻装上阵。

中国发展网讯“执法人员上门先扫码,全年检查次数有上限,多部门检查合并开展……”近日,京山市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施办法(试行)》,以39条硬核举措为涉企检查“划红线”“定规矩”,直击企业反映强烈的“重复查、随意查、多头查”痛点。8月10日新规试行以来,通过制度创新为企业减负、为执法增效,让市场主体在更优的营商环境中轻装上阵。

直面痼疾:给“任性检查”戴上“紧箍咒”

“过去有时一周要接待两三拨执法人员,内容重复不说,还得专门派人陪同,太影响生产了。”谈及过往的迎检经历,当地一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坦言。这种困扰并非个例,京山市司法局局长罗新涛介绍,涉企行政检查中长期存在的“多头检查、标准不透明、执法不规范”等问题,不仅增加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可能挫伤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

为破解这一困局,京山市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核心目标,历时数月调研起草《办法》,从检查原则、主体资格到程序规范、监督问责,构建全链条制度框架。“我们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守住监管底线,又给企业发展留足空间。”罗新涛说。

创新举措:用“智慧监管”替代“频繁上门”

翻开《办法》,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剑指“扰企”痛点。

——频次“封顶”:行政执法主体须提前公示年度检查计划及频次上限,除突发应急事件外,未报备的专项检查一律不得开展。这意味着企业全年要接受多少次检查、由哪些部门检查,提前“心中有数”。

——扫码留痕:执法人员入企必须通过专用平台“扫码打卡”,实时上传检查主体、内容、结果等信息,全程阳光操作、可追溯,从源头杜绝“随意检查”。

——非必要不现场:能通过信息共享、大数据监测完成的监管事项,一律不再上门。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跨部门实现“检查结果互认、违法线索互联”,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对同一行业、同一企业的检查,《办法》创新推行“一业一查”“一表通查”模式:同一行业由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检查,同一企业的多个检查事项合并开展,彻底告别“各路执法轮番上门”的尴尬。“以前环保、消防、市场监管各来一次,现在一次联合检查全搞定,太省心了。”一家餐饮企业经营者点赞道。

刚柔并济:让监管既有尺度也有温度

《办法》的执法尺度中,处处体现着“服务型监管”理念。

针对不同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根据信用等级、风险评价精准施策,对诚信企业“少打扰”,对高风险企业“重点管”;对新业态明确“谁审批谁监管”,既堵塞漏洞又鼓励创新。

更具特色的是,《办法》将行政合规指导纳入检查流程——执法人员不仅要查问题,更要讲法律、提建议,帮助企业提前规避违法风险。“过去是出了问题再处罚,现在是提前提醒怎么规范,这种‘预防式’监管我们更欢迎。”当地一家科技型企业负责人说。

在处罚环节,《办法》明确轻微违法以教育劝导为主,重大执法决定须开展经济影响评估,避免“一罚了之”。同时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保护规范履职的执法人员积极性,营造“敢为不乱为”的执法生态。

长远效应:从“重管理”到“优服务”的深层转变

《办法》的出台,不仅是执法方式的调整,更折射出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

“这是一次从‘重管理’向‘优服务’、从‘分散执法’向‘协同治理’的深刻变革。”罗新涛表示,通过明确检查边界、规范执法行为,既能提升监管效能,又能让企业集中精力搞生产、谋发展。

如今,京山市的企业已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上门检查少了,联合检查多了;重复报表少了,数据共享多了;事后处罚少了,事前指导多了。随着《办法》的深入实施,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涉企检查规范体系正在形成,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着“京山方案”。

“企业轻装上阵,发展才能更有活力。”当地政府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办法》实施细节,让制度红利充分释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廖亮  邓琳  张莎)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