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阳泉百年工业城书写转型新篇章

2025-09-02 11:4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保晋公司的工业启蒙,到华阳集团的战略转型,从老牌企业的技术改造到高新区的创新培育,阳泉正在书写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阳泉高新区新闻宣传中心/供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邵鹏璐  郭建军

红砖厂房勾勒出历史的轮廓,巨型天车点亮城市地标,老机床化身咖啡吧台……徜徉在山西省阳泉市水泵厂旧址改造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处处可以感受到“新”与“旧”的强烈碰撞。这里是一个可以看到阳泉过往七十多年的地方,也可以说,这里留存了阳泉的工业记忆。

作为山西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的阳泉市,正经历一场从“煤城”到“多元创新之城”的深刻变革。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从百年前保晋公司的艰难创业,到华阳集团向新材料领域的突围,再到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的“智造”升级,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阳泉路径”。

破局资源依赖

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阳泉市的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煤电铝为主。

阳泉市地处沁水煤田东北部,煤炭资源得天独厚,低硫低灰优质的无烟煤销往冀、鲁、苏、沪等全国16个省份,并出口巴西、日本、韩国、比利时等国家。

上世纪初成立的保晋公司,开启了阳泉市近代工业化的序幕。这座被誉为“山西近代民族工业摇篮”的企业,采用机器采煤技术,奠定了阳泉煤炭工业的基础。然而,长期的资源依赖也制约了城市发展。如今,保晋公司已不复存在,成了阳泉市产业转型的历史见证。

作为保晋公司工业精神的延续,华阳集团(原阳煤集团)在2020年完成了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转身——从传统煤炭企业转型为新材料科技集团。近年来,华阳集团加速布局钠离子电池、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昔日的矿区也悄然发生变化。

在华阳集团二矿生产调度指挥中心,高清显示器实时呈现采煤、掘进、“一通三防”等系统情况。工作人员通过智能化系统远程操作,几百米深的地下,采煤机徐徐启动,开始割煤作业。智能化建设让“坐在地面采煤”成为现实。

从“人控”到“数控”、从“自动”到“智能”,近年来阳泉市对标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路径,加大资金、技术、装备、人才保障,健全完善信息基础、地质保障、采掘、主辅运输等九大系统。本报记者从阳泉市发展改革委获悉,截至目前,阳泉市煤矿先进产能占比约95%。全市已累计建成14座智能化煤矿;3座煤矿智能化改造正在进行,预计将在今年底陆续完成建设。到2027年,阳泉市各类煤矿将基本实现智能化。随着煤矿“智能化版图”的进一步拓展,智能化“提质增安”的效能将更加凸显。

重塑能源结构

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阳泉市火力发电行业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在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的基础上,如何清洁高效地利用资源更是关键。

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娘子关电厂,因为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在此“摸鱼”而“出圈”。这里曾拥有山西省首台100兆瓦机组。总装机容量为4×100MW的娘子关电厂,曾作为战备电厂,保障河北、北京等地用电。它不仅是山西省主力发电厂之一,也是华北电网的枢纽电厂之一。

随着我国发电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娘子关电厂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阳泉市作为山西电力向东输送的主要通道,正在加快构建更加绿色化、低碳化的新型电力系统。

在阳泉市西上庄电厂华阳建投阳泉热电2×66万千瓦低热值煤热电项目地,221米高的曲线型空冷塔在蓝天映衬下格外壮观。2022年7月,该塔顺利结顶,成为当时世界第二高空冷塔。2023年12月底,项目实现“双机双投”,高参数、大容量、环保高效型燃煤机组发电标煤耗仅为280克/千瓦时,相较传统火电机组而言,年节约电量达118.5万千瓦时,若按年均600度计算,可满足近2000户家庭全年的用电量。

作为阳泉市煤电产业清洁低碳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山西“西电东送”通道调整系列工程的重要一环——西上庄电厂的建成大大缓解了京津冀负荷中心用电紧张局面,保证了特高压通道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从市区远眺,山脊上风车成列;在山顶俯瞰,光伏板点缀新农村。近年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成为阳泉市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方式。阳泉市锚定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目标,推动传统火电向“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电源结构转变,探索出一条“先进煤电+新能源+储能电站”的低碳发展新路径。

截至今年6月底,阳泉市发电装机容量917.91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达320.4125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34.91%。上半年,新能源发电26.28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总量的18.31%。

据阳泉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阳泉市从聚焦集中式做大做强、分布式做优做精两方面入手,大力推进风光电项目落地。按照‘在建项目抓竣工、开工项目抓投资、未开工项目抓前期’的思路,系统推进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较‘十三五’末增幅达73.17%。”

虽然利用风、光等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潜力巨大,但在供给上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发电在时空分布上不连续不均衡。为此,阳泉市同步谋划了独立储能。2021年以来,储能装机规模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规模化转变,预计到“十五五”末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百万千瓦级。

能源供给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下游“使用场景”的推陈出新。在阳泉市许多工业、商贸园区中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充换电”项目,绿电实现直供,就地消纳。电厂、煤炭集运站、运煤专线上,绿电重载车正逐渐成为主流。许多跑货运的老司机表示,绿电重载车噪声小,维修保养相对容易,在厂区内轻松实现充换电,效率高且节能环保。“3~5分钟即可完成重卡换电。”启源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电站运营经理孙双华介绍,相比充电模式,换电重卡每10万公里大约能节约1000小时充电时间,可提升约15%车队运营效率。据悉,目前阳泉区域已投运9座换电站,单站24小时可满足重卡168次换电需求。

激活产业动能

走进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一字排开,机械手上下翻飞。工人指尖轻触按钮,数控设备高效运转,一件件精密阀门部件流畅成型。

如果不是厂史馆墙上发黄的照片,没有人会把它和100多年前名叫“永巨”的小作坊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阳”字阀门,见证现代机械工业蓄势成长。

百年的风雨洗礼,永巨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私合营,合并8家企业,改称阳泉市阀门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制为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百年漫长岁月里,经历种种变革。

2020年,阳泉市政府按照“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的原则,大刀阔斧地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腾笼换鸟”“专业化重组”。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从最初被市区繁华街道包围的破旧厂房“搬家”至阳泉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2020年以来,公司已累计投入6200余万元用于研发。截至目前,已累计申请专利72项,获得专利63项。

在山西省最大的磨料磨具精工制造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全新的自动化成型设备正高速运转。该企业主要生产被称为“工业牙齿”的砂轮磨具,虽然生产的是传统工业制品,但公司在磨料磨具这一细分领域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目标,建立起行业领先的全流程生产技术体系。

“我们每年约投入营收的6%用于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健林介绍,“产品技术、工艺的不断升级让我们能不断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公司推动产品出口至约50个国家。同时,与河南工业大学以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项目的研究开发,让我们走出一条‘边生产边研究’的技术开发模式。”

作为一家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在成立之初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就立足在技术和装备路径上走深走实,把产品性能做到极致,自主研发创立的“CUTOP”品牌拥有10多项国家级专利,从原材料的精度到成品的耐磨度都经受住了市场的重重考验。

拥有专利60余项的山西华鑫电气有限公司,同样也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山西省最大的电力设备制造、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多年来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成了全国首个矿用隔爆永磁直驱系统数字化工厂,融合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控,生产效率提升60%。

目前,华鑫电气有限公司智能智造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正在进行。据华鑫电气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已争取到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补助。通过智能智造数字化工厂的打造,公司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

阳泉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两新”政策开展以来,阳泉市紧抓政策机遇,深谋划、抓储备,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工业设备更新项目,助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强产业链,推进阳泉制造业振兴升级,阳泉产业转型步伐加快。2024年以来,阳泉市发展改革委在工业领域为13个项目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7597万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述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位于阳泉高新区,这与长期以来阳泉高新区将培育中小企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分不开。鼓励企业聚焦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重点抓梯次培育,促转型升级,使阳泉高新区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

阳泉高新区正成为培育全市新动能的“试验田”。这里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占全市总量的100%;山西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占全市总量的40.74%;今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5家,累计培育达50家。这里聚集了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百度云计算中心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百度亚洲最大单体智算中心、全国首座全域“智车之城”、全国首条钠离子电池量产线……让阳泉市转型按下加速键。

如今在阳泉街头,自动驾驶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等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2024年,山西省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地方性法规《阳泉市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阳泉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地级市。今年,阳泉市将进一步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推动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覆盖主要城区,打造“人-车-路-云”一体化智能交通系统。

随着《阳泉市数智新城建设行动方案》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数智新城”建设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一座“万物互联”的数字之城正在太行山间崛起。截至2024年年底,阳泉市累计建成5G基站4270座,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2个,光纤网络覆盖率突破98%。云峰大数据中心与百度云计算中心协同发力,13000P的总算力规模让阳泉成为算力枢纽,每秒可完成千亿级AI模型训练,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矿山等场景提供强大支撑。

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保晋公司的工业启蒙,到华阳集团的战略转型,从老牌企业的技术改造到高新区的创新培育,阳泉正在书写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这座百年工业城,正以“黑转绿”“老转新”的坚定步伐,迈向更加多元、可持续的未来。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