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统筹功夫建绿电园区
摘要:建设绿电园区,重在强调工业园区的主要能源为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
近年来,绿电园区逐步从虚拟概念变为现实场景。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出台《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依法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逐步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并使用绿证核算,在有条件的地区分类分档打造一批高比例消费绿色电力的绿电工厂、绿电园区等,鼓励其实现100%绿色电力消费。
建设绿电园区,重在强调工业园区的主要能源为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此举直面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助力产业升级、能源转型、成本控制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
也应看到,建设绿电园区仍属新鲜事物,没有十分成熟的路径,在积极探索中更要注意统筹兼顾。
因地制宜,兼顾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绿电园区依赖于一定的基础条件。既有较强的新能源供给能力,又匹配钢铁、有色、建材、化工、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行业,园区的供需两端才能“一拍即合”,同时解决“弃电”问题和缺电隐忧,实现新能源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耦合发展。比如,宁夏在密集调研、系统分析基础上,谋划建设全国首个省域绿电园区,加快培育形成新能源装备、新型储能、绿电绿证交易和碳市场服务等新兴产业生态。
务求实效,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建设绿电园区,旨在将新能源优势就近就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在新能源的配置上,要综合考虑土地、资金等成本,合理控制规模、把握节奏,优化生态修复效果,并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有些地方将新能源布局在采煤沉降区域和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并通过规模化开发使绿电电价低于传统火电,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有效提升园区的招商引资吸引力,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协同发力,兼顾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加快绿电园区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更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预期引导,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重点领域通过绿电替代实现新能源直供、减碳降本。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园区的市场化管理,引导企业拓展绿电消纳渠道,稳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比如,针对新能源发电能力波动性较大的短板,推行“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协同,都需要配套建设大量储能设施。在此过程中,需多方合力,推动储能由单一的电网侧逐步向发电侧、电网侧、需求侧多元发展,增强绿电园区的新能源错时供电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杨开新)
责任编辑:刘丹阳
(原标题:用统筹功夫建绿电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