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人工智能+”加速释放强劲动能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孕育未来产业新图景

2025-09-23 16:46 中国发展网 记者皮泽红

摘要:本届大赛以“算法领航 琶洲奋进”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肯尼亚、法国、美国、新加坡、意大利等全球30余个国家的8131支团队同台竞技,创下中国算法赛事规模之最,向世界发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强音”。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9月23日,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生态赋能大会在广州琶洲举行。本届大赛以“算法领航 琶洲奋进”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肯尼亚、法国、美国、新加坡、意大利等全球30余个国家的8131支团队同台竞技,创下中国算法赛事规模之最,向世界发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强音”。

破冰到巅峰,琶洲算法大赛重塑人工智能竞争优势

这是一场算法领域的“超级风暴”。琶洲算法大赛——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布局的“关键落子”,自2022年启动以来,以雷霆之势完成从“破冰”到“国内顶尖”的惊天跨越。

2022年,首届大赛由海珠区人民政府主办,一举打破空白,吸引国内262支队伍参赛,首次在算法领域发出“广州声音”。

2023年,第二届大赛全面升格,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聚焦工业、医疗、交通、能源、科技五大领域,全球21个国家、3300多支队伍参赛,规模翻倍、热度爆表。

2024年,第三届大赛实现华丽蜕变,中国信通院、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国家队”强力加入,首设大模型挑战赛,创新推出“企业出题、全球解题”,全球6003支队伍竞技,引爆创新浪潮。

此外,第三届大赛还成为青年人才直通大厂与名校的“金色台阶”——去年的冠军选手,凭赛题作品一举拿下互联网大厂offer,或被全球QS前50高校录取,更有选手将参赛成果转化为顶级会议论文。

“以赛落地”的企业同样捷报频传。筷子科技——一家专注AIGC短视频商业化应用的创新企业,借助琶洲大模型深厚基础,成功扭亏为盈,合作客户突破7000家,实现从“参赛”到“腾飞”的华丽转身。

“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以赛引才、以赛招商、以赛聚产的全球平台”大赛组委会负责人表示。三年来,大赛累计评选出41位“琶洲领军算法师”,14位“琶洲新锐算法师”,引入170个人才团队,落地百度ARM云全国总部等企业超60家。人工智能产业在这里加速集聚、蓬勃成势。

第四届大赛:“五维一体”打造人工智能的“世界杯”

本届大赛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聚焦真实产业需求、创新市场化办赛模式,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名片”、集聚全球智慧的“新窗口”、科技企业涌现的“新平台”。

大会现场嘉宾云集、星光熠熠,工信部、广东省、广州市等有关领导出席并致辞,来自全球的院士专家、行业精英以及600多家企业共同见证这一年度盛会。会场外,特别打造了30米长的“产业星光大道”,展示了大赛及琶洲的大模型创新成果。具身智能、脑机接口、数据产业、大模型前沿技术等主题分论坛在当天热烈开展。大会路演环节吸引70家投资机构参与,为创新成果与资本对接搭建高效平台。本届大赛共有183支队伍进入决赛,82支参赛队伍获奖。大会更是首次将表现优异的选手纳入“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推荐名录,彰显了大赛举荐英才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动易科技作为“因赛结缘”的典型代表,在关注到算法大赛的理念和影响力后,今年6月毅然在琶洲成立全资子公司,选择将其自研的全球首款全身摆线关节机器人在琶洲首发。“琶洲算法大赛是算法领域的权威赛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硬件及算法方面的顶尖实力!”,动易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第四届大赛能够跻身国际顶级赛事行列,源于其始终坚持并深化的五大核心特质:国际性、专业性、实用性、公平性与开放性。

亮点一:高手云集、跨洋互动,国际性日益彰显

本届大赛的国际参与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参赛范围创历届之最,形成了“立足湾区、联动全国、辐射全球”的格局。

全球30个国家的顶尖团队积极参与,8131支队伍报名参赛、增长35.4%,其中海外地区队伍达651支、增长26.9%。国家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占参赛企业的比重达60%,QS全球前10的高校有6家参赛,140家全球前100高校队伍报名,包括麻省理工、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首设“国际AI赛”,实现中外算法精英巅峰对决,搭建人工智能合作“金桥梁”,这一举措成功构建起跨越国界的顶级技术交流与协同创新网络,让中国人工智能的开放合作生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全球AI创新的超级连接器”,参赛的国际团队表示。

作为国外参赛队伍,法国科技公司DATALOBSTER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KayraKakcioglu特别强调,此次参赛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找本地合作伙伴。“琶洲算法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与投资者、企业和政府对接的宝贵机会。”

亮点二:专业性权威引领,创新成果“爆发”

大赛精准聚焦算法领域,通过前沿赛题与高价值成果转化,全面凸显赛事的技术深度与行业影响力。例如,AI创新应用赛推动软件应用赛和智能硬件赛双轨并进,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

数智元宇通过搭建动态影像实时处理技术,研发微创外科术中导航系统,为主刀医生提供路径指引和提示预警,填补了国内该领域产品的空白。

北京智源研究院发起OpenSeek开源计划,期望借助大赛的技术众创模式,挑战超越DeepSeek的下一代大语言模型,成为本届大赛的“明星赛题”。

大赛成果获行业广泛认可,除提供百万奖金外,更提供算力券、人才奖励、融资贷款等在内的千万级专项孵化资源,“琶洲领军算法师”可在次年纳入广东省人工智能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新评定的15位“琶洲领军算法师”,都一定程度代表行业的最新趋势,对医疗、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有效推动科研和产业融合。

最令人瞩目的是,琶洲算法大赛组委会正式成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官方提名单位。

“这是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业内人士表示,“吴文俊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设立,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象征。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吴文俊奖”提名权限,除了琶洲算法大赛组委会外,其他8类都是国家级或省级的权威单位。此次列入提名标志着琶洲算法大赛在专业性和影响力上的重大突破,也体现了业界对大赛在推动人工智能算法创新与应用落地方面的高度认可。

亮点三:实用性导向鲜明,推动创新与产业“零距离”

本届大赛突出“为用而赛”,聚焦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与堵点,以真实场景驱动算法创新与落地应用。

在AI大模型算法优选赛板块,开设由哈啰、电信等企业自主承办的13个品牌杯赛,为企业解决“高价值、高难度、高频发”的真实痛点。

“我们找到了破解关键基础设施智能化难题的金钥匙”,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方电网连续两届作为命题企业,已将大赛作为解决业务堵点的平台,与赛事优选团队建立长期合作,促进了在新能源汽车车桩分配、企业碳排放核算等领域的创新。

源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创业团队光影焕像,携其自主研发的“三维物体与场景生成基座模型”参赛。该技术不仅能生成3D场景,更实现了场景内每个物体独立可交互,将传统需数周完成的3D建模工作缩短至几分钟,颠覆了游戏与影视行业制作流程。通过大赛,光影焕像已与多家游戏企业对接,正筹备在琶洲注册公司,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刑期预测是法律科技领域的核心命题,“智能刑期预测”大模型可应用到刑事辩护、检察公诉、司法审判等多个法律职业的多个应用场景,有助于促进“类案类判”、减少上诉率,提高司法效率、增强司法透明度。

亮点四:公平性贯穿始终,构建透明可信竞赛环境

本届大赛从机制设计到评审执行全面优化,为每一位参赛者提供清晰、规范的竞赛环境。

大赛重磅组建了院士级评审天团。由戴琼海院士、陈俊龙院士、魏少军教授、谢胜利教授等领衔,汇聚来自高校、龙头企业及投资机构的百余位资深专家,确保评审工作权威、严谨。

评审机制强调“技术+应用”双维评价,既关注算法创新与性能,更侧重其在实际业务中的适用性与落地潜力,让获奖项目的产业价值和转化效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亮点五:开放性协同聚力,共建创新生态

大赛历时五个月,从启动开始面向全球征集赛题,创新铺设“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AI大模型算法优选赛、AI创新应用赛、“全运会”全民AI赛以及国际AI赛五大赛道,涵盖19道赛题,完全打破地域、单位与身份限制,鼓励跨领域、跨地域协作创新。

首次启动的“全运会”全民AI赛更是一大亮点,以“未来全运,科技跃动”为主题,向全民发出邀请,鼓励公众使用生成式AI生成作品,吸引1329支队伍参赛,各有10支队伍获得最佳创意奖和最受欢迎奖,真正实现了“开门办赛”,让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

成效显著、赋能产业,琶洲成人工智能创新“新灯塔”

大会现场首发了多项重大合作与创新成果,顶尖专家带来的主旨演讲深刻洞察行业未来,现场创新思维激荡,共识与信心不断凝聚。

凭借独特的“超拟真语音合成技术”,初创企业广州烁谷科技有限公司成功闯入了总决赛。其创始人表示,这一成绩离不开琶洲优异的创新土壤,“琶洲的创新活力与政府对人工智能,特别是对初创企业的高度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宝贵环境。”

广东省科技厅评审专家、深圳成电大为资本董事总经理和进,已经连续四届参与琶洲算法大赛评委工作,在谈及算法大赛的感受时哽咽落泪,他激动地表示“我为这些创业者、科学家而感动,请相信我们,给我们一点时间,中国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能够造福人类与社会,也期待全球用户能对中国人工智能团队未来的成果抱以信心”。同时,也希望琶洲算法大赛持续举办下去,继续吸引优秀案例与人才汇聚琶洲,推动人工智能生态不断成熟。

近年来,海珠区以琶洲算法大赛为突破口,牢牢夯实“算法、算力、数据”三大根基、做强大模型技术“主干”,结出“用起来”的AI产业之果,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超170个,引育大模型备案项目27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推动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带动2024年海珠区GDP总量突破300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增速连续两年领跑全市。

琶洲正以惊人的创新活力,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向世界展示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中国方案”和“琶洲速度”。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