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陇南武都:橄榄飘香邀四海 产销对接唱丰收

2025-09-28 17:38 中国发展网
陇南武都区

摘要:这场以“橄榄新韵・礼赞丰收・绿色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盛会,是一场关于土地、产业与希望的深度对话,闪耀着的是一颗颗刚刚离枝的橄榄果、一瓶瓶泛着金光的初榨油,和一张张因丰收而亮起来的面孔。

金秋九月,白龙江畔叠翠流金,橄榄园内硕果满枝。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陇南油橄榄产销对接会在陇南市武都区盛大启幕。漫山遍野的橄榄树摇曳生姿,阵阵果香裹挟着丰收的喜悦,像一封未署名的邀请函,越过秦巴山脉,向全世界发出诚挚邀约。

这场以“橄榄新韵・礼赞丰收・绿色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盛会,是一场关于土地、产业与希望的深度对话,闪耀着的是一颗颗刚刚离枝的橄榄果、一瓶瓶泛着金光的初榨油,和一张张因丰收而亮起来的面孔。

节会为媒 橄榄香里聚人气

晨光熹微,白龙江两岸的橄榄香已弥漫全城。随着开幕仪式的启动,位于武都祥宇油橄榄生态产业园的主会场瞬间成为焦点——展销区内,特级初榨橄榄油、油橄榄保健品、护肤品等10大类80多种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透明玻璃瓶中琥珀色的橄榄油折射出光泽,吸引着参会者驻足品鉴。

数字是产业实力最直观的见证,更是合作热度的生动注脚。多家外地企业现场与武都油橄榄加工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涉及橄榄油采购、产业链延伸合作等多个领域。来自香港约克夏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林智康说:“我们从香港专程而来,就是看中了武都油橄榄几十年沉淀的品质与规模,这次计划将优质橄榄油引入香港市场,再通过香港的贸易枢纽转销至全球,让世界尝到武都的味道。”

思想的碰撞,为产业发展注入更深层的动力。开幕式上,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指数研究院负责人发布《武都油橄榄品牌发展指数智库报告》,从品牌价值、产业活力、市场潜力、科技赋能四个维度,系统梳理武都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震说:“陇南油橄榄产业的标准化种植与规模化加工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计划与祥宇等本地龙头企业合作,依托高校在食品科学领域的科研优势,在橄榄油科普传播、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等方面发力,助力产业从‘卖产品’向‘创价值’升级。”

节会的意义,远不止于 “一场盛会”,更在于搭建长期开放的合作平台。当与会嘉宾们亲眼见证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环节品质把控,从生态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化路径,合作的信任便在实地探访中愈发坚实,武都与各地客商的联结,也从节会上的一纸约定,延伸为扎根产业沃土的长远共赢。

链条做笔 青果写出大文章

“生态优良、资源富集,与西班牙、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同处北纬 33°黄金纬度带”——这是武都成为中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的天然优势。但从“一粒种子”到“百亿产业”,武都人用 50 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产业发展的壮阔篇章。

回溯 1975 年,武都区首次引种栽培油橄榄,彼时的橄榄树还只是零星分布在白龙江沿岸;如今,漫步武都大地,64.13 万亩橄榄林连绵起伏,覆盖28个乡镇320个行政村,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29.4%。从“零星种植”到“规模连片”,背后是武都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赋能”的系统布局:制定《加快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与扶持奖励办法,每年财政拿出880万元以奖代补、贴息,鼓励能人大户与企业参与产业发展;成立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全国首个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让科研力量扎根田间地头;抢抓 “两江一水” 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将橄榄基地建设与荒山荒坡治理相结合,既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如今已建成7个万亩油橄榄示范基地、15个千亩示范基地。

产量与规模的突破,只是产业发展的 “第一步”;让 “青果” 变成 “金果”,关键在于全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在武都区,一条 “从枝头到舌尖、从种植到品牌” 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种植环节,良种繁育、数字监测,每一颗橄榄果都带着 “生长档案”,确保品质稳定;加工环节,16家油橄榄加工企业、22条世界先进初榨油生产线协同发力,年加工鲜果能力突破6万吨,研发出的橄榄油、橄榄保健品等产品,先后斩获102个国际奖项、89个国内奖项;品牌环节,“武都油橄榄”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目录,《新华・中国(武都)油橄榄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发布,让武都油橄榄成为行业“品质标杆”。

从“一颗橄榄”到“全链增值”,武都人用匠心与创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油橄榄成为县域经济的 “脊梁”。

产业成景 丰收节里话幸福

如今,武都区2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于油橄榄产业,主产区群众人均油橄榄产业收入4000多元,曾经的“荒山”变成了“金山”,“穷山沟”变成了“幸福家园”。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百姓富。在发展油橄榄产业的过程中,武都区始终坚持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通过橄榄树种植,治理荒山荒坡、改善区域生态,让白龙江沿岸的山更绿、水更清;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农户参与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 “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既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又能通过务工获得薪金,还能通过入股获得分红,实现“一份产业、多重收益”。

不仅如此,油橄榄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武都区农业产业体系的整体升级。如今的武都,已构建起以花椒、油橄榄、中药材3个长效性主导产业和畜牧、蔬菜、茶叶、中蜂、核桃、辣椒6个区域性优势产业为核心的“3+6”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特色山地农业总面积稳定在180万亩以上,全产业链价值突破百亿元。其中,“武都花椒”年产量达3.45万吨、产值44亿元,与油橄榄产业形成“双轮驱动”,共同撑起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柱”。

展望未来,武都区的目标清晰而坚定:紧扣“3+6”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在油橄榄基地建设、品质把控、品牌守护、科技研发上发力,为企业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技术、资本汇聚武都。正如武都区委副书记、区长付小龙所说:“我们要让油橄榄不仅成为武都的‘绿色名片’,更成为百姓的‘幸福密码’,让‘武都橄榄油’香飘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秋风再起,橄榄园内的果香愈发浓郁。站在新的起点上,武都正以橄榄为媒、以产业为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书写着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中国发展网)(石晨 王肖晶)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