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州“茶树+广金钱草”间作模式:生态富民双丰收,山区振兴新路径
摘要:建饶镇试点的初步成功,不仅验证了模式可行性,更推动市级层面加速推广——潮州市于2025年4月印发专项方案,本年度计划新增示范茶园4000亩。
近日,粤东饶平县建饶镇的千亩茶园里,广金钱草与茶树错落共生,这场始于2024年5月的“茶下经济”试点,已覆盖12家种植主体,不仅破解传统茶产业低效困局,更成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山区示范样本。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这种创新性的间作模式正成为传统农业打破发展瓶颈、实现提质升级的典型探索。
建饶镇试点的初步成功,不仅验证了模式可行性,更推动市级层面加速推广——潮州市于2025年4月印发专项方案,本年度计划新增示范茶园4000亩。截止9月份,已在凤凰、浮滨等14个茶叶主产镇推广茶园间作广金钱草面积4941亩,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广金钱草间作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的坚实支撑。这种推进路径,既为规模化落地明确了方向,也为后续挖掘生态、经济潜力筑牢了基础。
生态共生:茶园变身“绿色屏障”
从单一作物种植向多元物种生态共生的转变,不仅优化了茶园局部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深度呼应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趋势与国内绿色农业发展要求。
在潮州的试点茶园中,广金钱草正起着自然除草、水土守护、土壤改良的三重作用,重塑茶园生态系统。其宽大叶片形成天然“绿毯”,覆盖地表抑制杂草率达80%,显著减少茶园杂草投入;雨季时,其发达草根网络固土护坡效率提升50%,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守护了茶园生态环境,吸引鸟类和益虫回归,形成自愈型生态链;更重要的是,广金钱草的根瘤菌固氮能力为土壤注入“天然肥料”,实测土壤有机质提升5%,茶叶叶片厚度与柔软度优化,茶汤口感更醇厚,同时亩均化肥用量减少15%,逆转长期耕作导致的土壤退化。
该间作模式的生态价值正契合绿色农业发展方向,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土壤结构、提升茶园生态稳定性,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
经济共富:“草叶变金叶”鼓起钱袋子
“茶下经济”的核心,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红利。建饶镇的试点数据显示,广金钱草亩产干草400斤,按当前市价5-8元/斤计算,亩均增收2000元。在茶叶采摘淡季,草药采收为农户提供稳定现金流,这种“主业稳固、副业增效”的复合型经济模式,既增强了农业产业应对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也为农户拓宽增收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多元化路径。
长期来看,生态改良让茶品质显著提升,茶氨酸含量增加,推动品牌溢价空间。同时,间作模式减少除草剂和化肥投入,亩均生产成本直降1000元,茶园综合效益提升10%,生态投入回报率(ROI)达1:3,“少投入、多产出”的集约化逻辑让茶农切实受益。
该模式以“药材+茶叶”双收益为核心抓手,既通过广金钱草采收为种植主体带来直接增收,又借助生态改良推动茶品质升级实现长期溢价,同时减少化肥与除草剂投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从短期填补茶叶淡季收入缺口、快速增加现金流,到长期提升茶叶品牌价值、优化产业效益结构,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效,让模式的市场吸引力与可持续性进一步凸显,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推动潮州茶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
协同推进:政企研联动织密保障网
跨主体、多维度的协作联动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成功走向田间地头、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支撑,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重要保障。而“茶树+广金钱草”间作模式的落地与推广,则离不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力。
在技术支撑上,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专家林威鹏博士团队为潮州市提供标准化种植培训,年培训1000人次,还联动潮州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潮州市茶农协会等开展技术实训,培育50余名乡土技能人才。
潮州市则通过多方协作推进规模化推广,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制定推广方案,确定实施主体,并协调人保财险、平安保险、太平洋产险3家公司从农业防灾减灾资金中拨付一定资金,用于购买广金钱草种子、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宣传及示范推广活动等;县区农业农村局与茶协协助宣传发动,组织种植主体参与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已入选2024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2025年间作茶园茶叶还获饶平县单丛茶叶质量评比金奖、潮州市茶叶单丛茶评比二等奖,民间更开发出“广金钱草月饼”“广金钱草药膳”等衍生品,进一步提升了附加值。这些成果不仅从技术权威性、产品品质认可度和产业链延伸度三个维度,全面印证了“茶树+广金钱草”间作模式的成熟性与发展潜力,更为后续扩大推广覆盖面、增强市场吸引力,以及推动产业从单一种植向高附加值方向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可期:绘就绿富同兴新蓝图
从局部试点的初步探索,到规模化推广的稳步拓展,再到全产业链融合的深度发展,建饶镇的实践正逐步构建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统一的乡村发展新格局。这一格局正通过潮州市锚定的“绿富同兴”长远目标三步走战略具体展开,将宏观发展方向转化为可落地、可量化的实践路径。
在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茶树+广金钱草”间作模式为传统农业产业转型提供了鲜活思路,这种将生态保护理念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的实践,不仅为地方经济注入持久活力,更为破解山区发展资源约束、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参考方向。(中国发展网 记者皮泽红)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