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破茧:从化工重镇到锂电高地的“新能源跃迁”
摘要:更深远的布局在于"智力虹吸"。"正在筹建的湖北实验室,将深度对接武汉高校资源。"亿纬锂能荆门研究院院长苑丁丁眼中的蓝图清晰可见——通过人才与技术的跨区域流动,让荆门的锂电研发能力直抵全球前沿。
中国发展网讯 当传统化工的机器轰鸣渐成背景音,锂电池生产车间的智能机械臂正以精准的律动,奏响荆门产业转型的新乐章。2025年上半年,这座城市的锂电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亿元,增速跃居全省第三——一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荆门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更是一场以科技创新为笔、产业集群为墨,在新能源赛道上书写的奋进篇章。
龙头引领:一座工厂的"全球野心"
走进亿纬锂能荆门基地,169GWh的年产能数字足以震撼人心——这相当于每年可为超200万辆新能源汽车或1000万户家庭储能系统提供核心动力,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中锂电心脏"。作为连续9年霸占全国锂电池销售额及出口额榜首的行业巨头,亿纬锂能的产品已穿越山海,在家庭储能、商用车储能等领域赢得全球市场的认可。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黑灯工厂'。"站在高度智能化的生产车间,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第七事业部副总裁徐波指向无人操作的流水线,AI质检系统正以毫秒级速度完成电池性能检测。这种"极致制造"理念,催生出占地5.1万平方米的动力和储能专业实验室,而一座集办公、实验、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研发中心也在加速成型,为创新人才搭建起"思想碰撞的实验室"。
更深远的布局在于"智力虹吸"。"正在筹建的湖北实验室,将深度对接武汉高校资源。"亿纬锂能荆门研究院院长苑丁丁眼中的蓝图清晰可见——通过人才与技术的跨区域流动,让荆门的锂电研发能力直抵全球前沿。
链式聚合:30家企业筑起"产业长城"
在亿纬锂能的"磁吸效应"下,荆门的锂电版图正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开花"。科达利的精密结构件车间里,刚下线的电池顶盖正通过防爆阀智能识别系统检测,这项由企业与政府联合攻关的技术,让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8%;恩捷股份的隔膜生产线24小时运转,每一卷高性能隔膜都将成为电池安全的"隐形盾牌"……从电子材料到电芯制造,再到废旧电池回收,30多家产业链关键企业在荆门形成闭环,筑起坚不可摧的"新能源长城"。
"政府的科研经费像'及时雨'。"湖北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行政主管王鑫算起"创新账"——今年的高速组装线改造项目,既获政策补贴,又享人才培训支持,研发周期缩短40%,"现在我们的设备能跟上全球头部电池企业的迭代速度"。这种"企业出题、政府解题"的协作模式,让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迸发创新活力。
生态赋能:政策土壤里长出"创新森林"
荆门的转型密码,藏在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奔赴"里。高新区科技局的政策工具箱里,科研资金补贴、人才招引绿色通道、创新平台建设奖励等措施精准滴灌,像科达利这样的企业正是受益者。数据印证成效:今年上半年,荆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达152.7亿元,同比增长30.7%,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56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如同繁星,照亮产业升级之路。
"我们要打造创新战略矩阵。"荆门市高新区•掇刀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雪莲道出深层逻辑——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塔尖,以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骨架,让每个创新平台都成为"产业技术的孵化器"。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传统化工重镇的转型便有了"加速引擎"。
从化工园区到锂电高地,荆门的蜕变不是偶然。在500亿元产值的新起点上,这座城市正以"奔跑者"的姿态证明:传统产业的转身,或许比想象中更轻盈,也更有力量。而那片由智能工厂、创新实验室、产业链集群共同构成的"新能源森林",终将在荆楚大地上长成参天之势。(廖亮 李慧敏)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