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广西生态文明体制的破局之路

2025-08-12 13:0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生态文明

摘要:近年来,广西秉持“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坚定信念,以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关键抓手,不仅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更催生出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生动图景。

韦夏妮  杜洋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龚成钰

从漓江的碧波荡漾到北部湾的蔚蓝海岸,从白头叶猴的林间嬉戏到红树林的郁郁葱葱……八桂大地满目翠绿,群山连绵间一幅山青水绿、生机盎然的水墨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看天,碧空如洗;看山,林海浩瀚;看水,江河澄澈。

近年来,广西秉持“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坚定信念,以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关键抓手,不仅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更催生出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生动图景。

给生态保护装上“红绿灯”

“以前靠山吃山,现在护山养山,这规矩变了,日子反倒更有奔头。”在桂林漓江岸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渔民王建国,见证了从“粗放开发”到“系统保护”的转变。

翻开广西的生态“制度清单”,45件地方性法规、34项环境标准规范、90多项政策文件构成的“保障网”格外醒目。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到《美丽广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这些文件不是躺在抽屉里的文字,而是融入日常的行为准则。就像给生态保护装上“红绿灯”,正面清单明确鼓励什么,禁止清单划出红线禁区,让每个参与生态保护的人都清楚“可为不可为”。

《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构建了漓江全流域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全国首部灵长类动物保护专项法规《崇左市白头叶猴栖息地保护条例》,划定白头叶猴栖息地管控红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全球仅分布于广西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从300余只增至1400多只,这一经验被纳入“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聚焦平陆运河建设,在平陆运河入海口建成并全面投运全国首个“天空地海一体化智能监测示范基地”——茅尾海立体智能综合监测基地,是国内首个将智能无人机、智慧水站、塔式高光谱和摄像识别系统等集于一身的天空地海一体化智能监测示范站点,为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绿色建设提供了全天候、智能化科技护航。

“以前管环保,各部门各管一段,现在攥成一个拳头,力度大多了。”南宁市生态环境局执法队员小张深有体会。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成效显著。广西生态环境厅与自然资源、林草、公安等部门联合印发《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全域构建起“多元一体、协同智治”的双向衔接工作新模式,有效破解衔接不畅、治理效能不高等难题。

算生态价值变现的“经济账”

“一个沙田柚能卖20元?以前想都不敢想!”容县果农李婶捧着刚摘下的柚子笑开了花。她家的沙田柚贴上“碳足迹认证标签”后,身价从每公斤4元涨到10元。广西正在做一笔特殊的“生态账”:给森林、溪流、湿地算“经济账”,让保护者得实惠。通过GEP核算试点、生态金融项目库、气候投融资试点这“三驾马车”,越来越多的“山水林田湖草”开始产生经济效益。

在北海银滩,这份“经济账”算得更明白——2023年入选全国美丽海湾后,沙滩上的每一粒沙子仿佛都透着“金气”,“碧海银滩”正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当年旅游综合收入228.58亿元,同比增长1.4倍。

阳朔遇龙河的竹筏工周师傅,每天撑着竹筏载游客看两岸青山,他参与的正是广西“百镇千村”生态文旅的示范工程。这个以“生态筑基、文化为魂、旅游赋能”的创建活动,已让49个镇、399个村变了样。

广西已成功创建1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6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西部省份前列。以“百镇千村”示范创建作为核心载体,推动传统村落活化、非遗文化传承与生态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融水苗族自治县雨卜村依托梯田生态景观和苗族风情,发展特色民宿30余家,年营业额突破5000万元,实现“生态美”向“百姓富”的有效转化。

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探索出“观鸟经济”新模式。依托弄岗穗鹛等珍稀鸟类资源,建成广西首个生态观鸟科普基地,带动200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村民从“打鸟吃鸟”到“护鸟爱鸟”的转变,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红树林保护修复成为海洋生态治理的典范。广西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2020年以来,完成红树林营造1055公顷、现有红树林修复3147公顷,红树林面积已达1.06万公顷,提前三年实现了保有量突破1万公顷的规划目标。北海冯家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涠洲岛海域布氏鲸累计识别超70头。以三娘湾-廉州湾为主要活动区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360头,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产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梧州市蒙山县构建“桑蚕-丝绸-文旅”全产业链,6.3万亩桑园采用智能水肥系统,香云纱非遗工坊通过低碳改造实现能耗下降40%;南宁市良庆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引入电池回收闭环体系,2025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62%……传统产业“生态化”与新兴产业“规模化”双轮驱动,推动广西绿色经济占比逐年提升。

谋万物和谐共生的“广西样板”

广西整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推进左右江、漓江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截至今年6月,漓江生态修复面积达89969公顷,保全了享誉世界的山水美景。

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连续13届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的举办,让广西成了中国与东盟生态环境合作的“桥头堡”。广西与越南农业与环境部签署的环境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启了双方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为中国广西与越南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建立合作对话机制提供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两国加强国际合作提供重要支持。

广西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说:“从制度创新到实践探索,从局部突破到全域提升,广西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态与发展的共赢题。总之,这条路不容易,我们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加油,为了广西的绿水青山,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