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报告:构建收入增长机制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加大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摘要:对我国来说,中小企业是未来创造高质量就业的主体。要发展中小企业,一方面要扩大加速折旧范围。我国已经开始在4个行业实施加速折旧,应研究启动千亿人力资本投资计划,通过政府和市场化的平台构建模式,定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应用和培训服务,通过提升中小企业岗位创造能力和规模,为未来几年日益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出路。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报道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4期)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需求不足和结构矛盾下的就业市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授曾湘泉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报告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宏观经济的主要特征,结构矛盾依然是就业市场的主要挑战。报告提出了应构建收入增长机制,增加消费需求,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加大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其岗位创造能力和规模等建议。
报告指出,结构矛盾依然是就业市场的主要挑战。短期来看,我国就业结构矛盾主要表现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报告建议:一是构建收入增长机制,增加消费需求,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扩大内需是保增长和稳就业前提。我国提出要建立“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外需更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内需主要是靠收入增长。现在我国各行各业普遍缺乏收入增长机制,不管是企业还是公共部门,包括公务员,都没有这个机制。
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其岗位创造能力和规模。对我国来说,中小企业是未来创造高质量就业的主体。要发展中小企业,一方面要扩大加速折旧范围。我国已经开始在4个行业实施加速折旧,从日本的经验看,要推动技术进步、通过加速折旧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同时,应研究启动千亿人力资本投资计划,通过政府和市场化的平台构建模式,定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应用和培训服务,通过提升中小企业岗位创造能力和规模,为未来几年日益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出路。
三是扩大“见习计划”范围,为中小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支持。
四是完善就业监测体系,制定更为精准的就业促进政策。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上还看不出来。城镇调查失业率变化幅度非常小。加之,未排除季节因素,其与宏观经济联系的敏感度较低。因此,需要完善就业监测体系,制定多口径的调查失业率监测指标。要提高监测的敏感性,更重要的还在于构建包括工时和工资变化在内的就业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另外,还需要建立劳动力需求或职位空缺调查制度。
五是积极开展就业政策评估,切实落实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对于高校本身来讲,也要推动改革,要引入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流程,构建知识地图和能力清单。最近中国人民大学深化本科生教育改革,也在强调知识地图,但还需要强调能力清单。当前高校毕业生这个问题非常突出,由于整个招生规模中文科生过多的问题很突出,未来几年文科生的就业将面临巨大挑战,各类学校亟待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
最后就是要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推动相关司法工作。现在市场中有很多错误信号,实际上和歧视有关,因此我国需要推动反就业歧视立法和司法。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提高就业中的劳动市场匹配效率,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就业市场反歧视工作,特别是反歧视的司法,不仅要制定公平就业的法规,更需要有一套技术或方法来实施,包括职位评价制度等,由此来具体落实反就业歧视的司法。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