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蝶变 推开时代发展的一扇共富窗
摘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以余村为中心的大余村片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乡村发展范例。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潘晓娟 王健生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的青山翠竹间,一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静静矗立,见证着一个发展理念如何重塑一个省份乃至一个国家的生态价值观。近日,本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采访团一行来到这里,亲身感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前沿的时代脉搏。
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满眼葱绿的山峦与白墙黛瓦的村落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乡村画卷。在这里,仿佛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气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以余村为中心的大余村片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乡村发展范例。
余村蝶变,绿色转变从这里起步
在安吉县南部的群山之间,余村的绿色转型早已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标志性叙事。
时间回溯到20年前。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给余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多年后,这一重要理念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两山”理念提出之初,正值浙江经济高速增长期,许多地区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余村便是典型的缩影——依靠石灰岩开采,该村一度成为安吉的“首富村”,但开矿造成的粉尘污染、山体破坏也让村民饱受其苦,甚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05年,“两山”理念在此萌发时,这个曾因矿山经济变得满目疮痍的村庄,正站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十字路口。余村的蝶变始于对生态环境的彻底修复与系统性保护。关停3座矿山、2家水泥厂后,余村用10年时间完成生态修复,农家乐从6家增至40多家,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万元跃升至7.4万元,村集体经济规模突破2200万元。
“面对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二元对立困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余村重新思考发展的本质与路径。”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年来,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汪玉成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自2019年6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更是一路见证了余村的美丽蝶变。时光荏苒,余村绿意愈发浓厚。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已然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标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村民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民宿、农庄遍地开花,2024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由老旧水泥厂房改造的“余村印象”碳中和建筑,集图书馆、文创展陈于一体,通过光储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成为乡村低碳时尚的打卡“新景点”。
片区组团,共富路上大家一同走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余村考察时指出,“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思路一转天地宽。安吉谋划要把余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模式辐射到周边,提出了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此前,由于单一村庄的承载力有限,余村所在的天荒坪镇,毗邻的山川乡、上墅乡等乡镇虽然有生态禀赋,却因分散发展陷入“美景养在深闺”的困境——天荒坪镇有配套但流量不够,山川乡有景点但承载有限,上墅乡有文化但开发不足。安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叶爱阳告诉记者,传统县域发展中,相邻村镇因资源分散、产业同质化,容易导致“内卷式”竞争。提出片区组团发展模式的初衷,就是要变“单打独斗”为“抱团联动”,将发展较为快速、溢出效应较为明显的大乡镇资源,导入到可承接的小乡镇,逐步壮大整体发展规模。最先“抱团”的是以余村为核心,辐射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3个乡镇24个村组团发展的大余村片区。这种模式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给县域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叶爱阳介绍说,安吉先后推动大余村、黄浦江源、临港绿水经济带三大片区乡镇组团发展。自此,安吉的乡村就如打通了“任督”二脉般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比如,大余村片区的各个乡村依据自身特色,发展差异化产业,形成了“春赏竹、夏避暑、秋观星、冬滑雪”的全季业态。详实的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大余村片区每个村庄的平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280万元,同比增长11.5%,实现了“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的双提升。
“以余村为中心的大余村片区取得了显著的绿色发展成效,可以为其他地区带来借鉴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环境经济室副主任刘峥延告诉记者,大余村片区的成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这个模式通过打破行政界限,以强镇强村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整合周边的资源,依据各村特色来打造互补的产业链,形成了品牌共塑、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发展模式,能够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非常值得各地加以学习。
青年入乡,多元业态竞相往村里“跑”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余村的进一步发展,始于一场面向全球的“人才邀约”。
2022年,经过一系列调研,余村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以“资源入股+收益分红”模式招募青年创客。这一计划打破了传统乡村“给钱给地”的引才思路,而是搭建“梦想孵化平台”,将闲置农房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项目,政府提供从注册到融资的“全周期服务”。数百名“揭榜者”带着项目来到余村创业筑梦。
现在,余村已吸引了60多个全球合伙人项目和新经济项目落地,1200多位青年入乡以及7万多名“云上入乡”的“云村民”。他们与乡村缔结链接,找到契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带着城市里的多元业态往村里“跑”。
汪玉成介绍说,播下的是青年的种子,收获的是乡村的未来。“大自然工位”“云村民”计划等一批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型办公模式,便是在一场场夜话碰撞中兴起的,余村也因此成功打造了“余村夜话”工作品牌。
近几年来,大余村片区以余村为中心,不断扩大联动发展圈层,以50倍的空间布局推进大余村建设,推动新经济、新产业、新青年“三新”汇聚,加快走出一条以青年入乡发展为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新路径。
如今的安吉,青年入乡已从“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有青年入乡“第一人”之称的李彦漪,在溪龙乡建成集办公、居住、社交于一体的新型社区DNA数字游民公社。3年多时间里,该社区吸引超1万名数字游民入驻。全球知名企业员工陈沁丛、林涵以数字游民的身份来到溪龙短暂栖居,他们把合伙创立的房车改造项目“松木巴士”搬到了这里。云梯科技合伙人王超和周伟看中了安吉这座城市的吸引力,选择将企业总部搬到大余村片区里的青年人才社区“青来集”。仅3年时间,安吉县累计吸引超4万名青年入乡。
生态底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澎湃发展动能
如今的安吉,正在不断擦亮生态底色,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和有益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余村到大余村片区再到整个安吉县的每一步发展,都镌刻着“生态优先”的基因。“抱团”发展效果明显。2024年,大余村片区实现旅游收入总计100亿元,每个村庄的平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更是突破280万元大关。
生态优势转化为共富动能,离不开各种创新实践。目前,“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安吉县广大村民们共同的自觉,进而转化为腰包中实实在在的收益。
——生态积分制激励低碳行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大余村片区等地创新推行“生态积分”制度,依托“碳魔方”能源控制系统,对居民用电、用水、出行等数据进行智能监测,自动计算碳减排量并转换为积分。这些积分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询,并兑换生活用品、公共服务优惠或景区门票等奖励。
——鼓励清洁能源消费,推出“绿色电价”政策。安吉县通过价格杠杆优化能源结构,在有“中国白茶第一村”之称的溪龙乡黄杜村推出绿电炒茶专项行动,实现“绿电白茶”全覆盖,并发布“绿电白茶”标志,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民宿光伏能源与智慧用能,打造零碳旅游新模式。安吉县民宿经济发达,近年来通过推广“屋顶光伏+智慧能源系统”,推动民宿行业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这些民宿接入智慧能源监测平台,可实时优化空调、照明等设备能耗,降低电费支出。部分民宿还采用全电厨房和智能温控系统,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竹林碳汇交易,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作为“中国竹乡”,安吉县重点围绕竹林做文章,通过建立竹林碳汇收储平台,推动交易入市,将毛竹林的生态价值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2022年12月,安吉县入选首批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是生态屏障,更是共富源泉。从“生态美”到“百姓富”,从“一村富”到“一片富”,安吉的共富图景正在不断延展。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