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稳外需实现良性循环
——透视2025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系列评论(五)
摘要:近年来,我国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升级等措施,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有助于增强经济韧性,减少外部冲击的影响。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 田新元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尤其是美国政府对多国大幅加征关税,严重影响国际经贸秩序。在这一背景下,处理扩内需与稳外需的关系,核心是形成“以内促外、以外强内”的良性循环。
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也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我国有14多亿人口,其中4亿以上为中等收入人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内大市场,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足以支撑经济实现“以内循环为主体”,减少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
外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助推器”。外需尤其是高端产品出口、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不仅能带动就业,更能通过参与全球竞争倒逼国内产业提升技术水平、质量标准和品牌竞争力,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出口,倒逼技术、安全标准升级,反哺国内市场。
近年来,我国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升级等措施,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有助于增强经济韧性,减少外部冲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和外资引进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十四五”期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连续跨过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两个大的台阶,2024年达到6.16万亿美元,比“十三五”末的2020年增长32.4%,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元人民币。通过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税收增加,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丰富了商品和服务供给。
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需要立足中国国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构建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要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通过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的根基,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同时,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形成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的内需增长格局。
要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外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稳定外贸基本盘,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同时,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现代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通过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开放中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使外需更好地服务于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促进内需和外需的良性互动。内需和外需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为链接全球优质资源、促进内外需联动提供坚实基础。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要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以国内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需,要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市场。通过加强经济政策统筹协调,形成有利于内需和外需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环境,确保经济在内外需的协同拉动下,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