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十四五”期间 甘肃经济缘何连破四个千亿元大关?

2025-09-23 10:21 中国发展网

摘要:“投资甘肃”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十四五”期间的甘肃,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9323.1亿元,达到2024年的13002.9亿元。连续跨过10000亿元、11000亿元、12000亿元和13000亿元,年均增量千亿元。

更为可喜的是,2025年上半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增速已连续14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片曾经的发展“洼地”,正凭借抢抓战略机遇、推动产业升级、强化项目支撑、优化营商环境和扩大招商引资等组合拳,走出一条强劲的追赶之路。

战略叠加:“风口”上的甘肃加速度

甘肃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度赋能。“双碳”目标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甘肃带来历史性机遇。

甘肃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目前,酒泉已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张掖、武威、白银、定西、庆阳建成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建成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在全省布局新型储能装机突破600万千瓦,形成“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新格局。

2024年至2025年8月,甘肃省新能源新增并网2284.76万千瓦,增长44.12%;新能源发电量1466.5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煤1802.3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428.43万吨。电力外送能力显著增强,祁韶直流累计外送电量突破2100亿千瓦时,“陇电入鲁”工程建成投运,“陇电入浙”工程开工建设,“陇电入川”工程完成可研评审,2024年甘肃电力外送电量达55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8%,已送至全国26个省份。

截至今年8月底,甘肃新能源发电量达660.4亿千瓦时,同比提升16.4%。预计到“十四五”末,甘肃新能源装机规模将突破8000万千瓦。

与此同时,甘肃积极延伸新能源全产业链,从发电到储能、从组件到电池,推动“发-输-用-储”一体化发展,新能源已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

在开放通道方面,甘肃作为向西开放的战略枢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今年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9.4%,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动能转化: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力

甘肃坚决扭转依赖传统重化工业的路径,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升级之路。

传统产业通过“三化”改造焕发新机。甘肃省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310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同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两高”项目44个,更换工业设备4.1万台套、供热设备2.29万台套。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进展显著。兰州高新区在政策机制创新推动下,涌现出奇正藏药、陇神戎发、西脉医疗等一批科技型企业。

在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过程中,构建更加优良的科技创新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创新政策改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出台,推动改革举措落地,助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更好支撑甘肃千亿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

项目牵引:以重大投资夯实发展根基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甘肃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一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为经济连续跨越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交通建设领域成果显著。甘肃系统推进“四大高速公路新通道”,纳入68个新改建收费公路项目,总规模5572公里,总投资6955亿元。目前已有27个项目完成社会投资人招标,规模超2800公里。银西高铁、兰张高铁等铁路项目,以及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全省交通条件。

“算力一张网”蓝图缓缓展开。依托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布局,庆阳数据中心集群自2021年获批以来,先后投入77亿元为算力集群搭建起稳固“生长土壤”。庆阳“东数西算”集群现已成为全国八大算力节点中增速最快、增量最大的集群,数字经济企业纷纷落地生根。

能源和新兴产业项目同步推进。全国首个“绿电聚合数据中心”试点项目——甘肃电投庆阳2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已启动建设,该项目为庆阳数据中心集群提供绿色电力。金川集团“十四五”期间在新兴产业领域投资累计超338亿元,重点发展高品质镍基新材料、万吨级高端装备用镍基合金等高端项目。

环境优化:软实力铸就“投资甘肃”硬品牌

甘肃将营商环境视为发展“生命线”,以极大力度推动政策创新与服务提升。

甘肃重拳清理妨碍公平竞争政策梳理政策文件4491件,清理废止涉企“隐形门槛”125件。“甘肃信易贷?陇信通”平台认证企业超64万家,累计放款4330亿元,26.7%的强劲增长有效破解融资难。

基层创新举措频出,形成一批全国叫得响的“甘肃经验”。定西市“扫码入企”、平凉市“免证办”(1282项事项)、武威市水电气热“3个1”联办等200余项创新举措,让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大幅跃升,成为西部唯一所有地市跻身全国前100的省份。张掖、平凉更包揽全国地级市冠亚军。

民族地区同样表现亮眼。甘南州全面取消电子保函收费,费率超越上海;临夏州电子证照覆盖率达98.4%,在民族地区树立数字化服务新标杆。

今年上半年,甘肃交出了一份指标提速与改革创新皆有所成的亮眼答卷:工程审批时效跃居西部第一;长期未结案件清理、基层法院综治中心入驻率双双登顶全国。启动“陇上e企查”系统,率先推出全国首个省市县乡四级执法监督与省市县三级营商诉求建议直通平台,实现涉企检查全程可追溯,有效规范执法行为。

招商突破:引资规模四年翻两番

甘肃省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全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引进和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招商引资规模和质效实现新突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2024年,全省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33场次;2025年1~5月,各地累计“走出去”539次、“请进来”1058次,新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2024个,签约金额2592.78亿元,同比增长88.16%。

甘肃连年的招商引资数据极为亮眼,2021年省外到位资金2031亿元,2022年省外到位资金3132.6亿元,2023年省外到位资金5032.3亿元,2024年省外到位资金7969.9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续四年实现超高速增长,总量从2021年的2000亿元级别迅速跃升到2024年的近8000亿元级别。2024年,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投资占全省固投比重达36.9%,较2023年提高6.3个百分点,拉动全省投资增速7.5个百分点。

“投资甘肃”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破四个千亿元大关,是甘肃新赛道上结出的阶段性成果,为“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斌)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