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十四五”产业突围:链动转型 赋能未来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摘要:在汽车产业领域,2019年原猎豹汽车荆门基地数十亿资产闲置,荆门高新区主动上门对接长城汽车,历经11个月攻坚、60余场视频会议协调,最终促成总投资60亿元的长城汽车荆门基地落地。
中国发展网讯 “5.45%到16%,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实现跨越式提升;2家到6家,百亿企业数量三年翻倍;70家到39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规模扩容近5倍……”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湖北省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轨迹。从传统工业城市到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从华中锂电重镇到湖北低空经济先导区,荆门以“链式思维”破局、“三线并进”布局、“数字赋能”提效,交出了一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链式思维筑体系: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
产业链的韧性,是荆门抵御市场波动、加速产业转型的核心底气。“十四五”开局以来,荆门摒弃传统“单点招商”模式,以“链主牵引、链企协同”为抓手,推动产业发展从“单兵作战”转向“集群攻坚”,构建起“4211”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壮大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及大健康4个支柱产业,培育绿色建材、数字经济2个优势产业,发展低空经济1个特色产业,打造1个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在汽车产业领域,2019年原猎豹汽车荆门基地数十亿资产闲置,荆门高新区主动上门对接长城汽车,历经11个月攻坚、60余场视频会议协调,最终促成总投资60亿元的长城汽车荆门基地落地。如今,该基地总装车间每120秒就能下线一辆“荆门造”长城炮,周边50余家配套企业同步运转,本地配套率达70%,单台车物流成本降低30%。2024年,长城汽车荆门基地产值突破333亿元,带动全市汽车产业产值从2022年的182.4亿元飙升至524.6亿元,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链式集聚”同样成效显著。依托亿纬动力这一链主企业,荆门已聚集恩捷股份、科达利、格林美等40家锂电头部配套企业,形成“原材料—电芯—应用—回收”全生命周期产业链。2024年,亿纬动力产值突破440亿元,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852.12亿元,同比增长28.6%,荆门成功跻身中国锂电特色城市前三强。其中,格林美从2003年800万元抵押贷款起步,如今每天“消化”200吨废旧电池,超细钴粉全球市场占有率超50%,2024年基地产值达300亿元,成为国内循环经济领域的标杆企业。
传统产业也在“链上焕新”中焕发活力。面对七成产品为成品油的发展瓶颈,荆门石化启动“油转特”转型,总投资超百亿元的60万吨/年环烷基特种油项目于2024年9月开工,2026年投产后特种油产能将从79万吨跃升至136.7万吨,终端产品规模达250万吨,三到五年内产值有望突破350亿元。其研发的动物疫苗用油可替代进口,极地润滑油填补国内空白,每吨产品利润较传统成品油翻十倍,实现“从卖‘大路货’到产‘高精尖’”的转型突破。
为保障产业链稳定运转,荆门还打造“厚道荆门”营商环境品牌,实施百亿企业成长“雄鹰计划”,建立10家百亿成长企业后备库;常态化开展“三送一找”服务(送贷款、送员工、送订单、找伙伴),举办政企早餐会、青年企业家下午茶等活动;出台9个制造业产业链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让产业链“转得顺、跑得稳”。“十四五”期间,荆门规上工业企业从890家增至近1100家,工业经济连续18个月保持11%以上高速增长,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三线并进谋全局:从“存量优化”到“增量突破”
“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的“三线并进”策略,是荆门应对产业迭代、实现全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在这一策略指引下,荆门既抓好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也推动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更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先机”。
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要空间。新洋丰将普通磷复肥升级为电子级磷酸,产品身价大幅提升,每吨售价达传统化肥的300倍;钟祥胡集化工园区突破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打造全国首条“磷矿—化肥—建材”全产业链,让曾经堆积如山的磷石膏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率从15%跃升至82%,成为新型建材领域的“香饽饽”;固润科技、鄂中生态等企业加快推动绿色化工向精细化发展,荆门磷化、石化等传统产业成功跳出“低附加值陷阱”,在细分领域抢占市场高地。
新兴产业向规模化要效益。2022年落地的京山市一道新能源光伏组件产业园,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产值34.5亿元,带动京山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东宝区湖北久祥电子投入3588万元进行数字化改造,钻孔机效率提升30%,200台设备每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2024年,荆门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507.7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43.9%,较2020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数智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9%、17.7%和24.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未来产业向新赛道要潜力。作为湖北首个低空经济方向的未来产业先导区,荆门在漳河新区建成12平方公里低空经济产业园,正全力创建全国示范基地。园区内,中航特飞所研发的AS700载人飞艇采用氦气循环技术,成本降低60%,2024年斩获187架订单;晨龙飞机与尼日利亚签订10架飞机采购合同,开通“荆门—鄂州花湖机场”低空物流专线;湖北长江航特低空飞行器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计划通过研发运营载人飞艇、eVTOL等产品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力争2030年营收突破20亿元,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制高点”。
数字赋能添动能:从“人工操作”到“智能智造”
数字化是荆门产业转型的“加速器”。“十四五”期间,荆门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车间智能中控到云端远程维护,从数字平台搭建到人才梯队培育,数字技术正重构生产方式、优化服务模式,让老厂房长出“智慧大脑”,让中小企业跟上转型步伐。
数字改造实现“降本增效”。湖北固润科技投入2000多万元改造光引发剂车间,通过集散控制系统将温度波动控制在±0.1℃,产品良品率从95%提升至99.2%,近三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湖北楚大智能搭建5G+远程维护平台,海外设备调试时间从半个月缩减至1天,2024年节省差旅费300多万元,订单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生产效率提升20%。截至目前,荆门累计完成153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85家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智能制造水平,规上工业数字化覆盖率达78%,先后获评湖北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数字平台推动“链网贯通”。2025年10月,荆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正式上线,新型工业化研究院同步揭牌,11家省级5G工厂、93家先进级智能工厂的转型经验加速推广。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产业链数据壁垒逐步打通:格林美通过数字平台优化废旧电池回收调度,新洋丰用智能系统实时监控磷石膏输送,长城汽车依托数字供应链实现零部件精准配送,数字不再是“单点技术”,而是串联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纽带”。
数字服务破解“转型难题”。为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荆门推出“超长期国债+技改补贴”组合政策,东宝区协助久祥电子申请补贴,覆盖30%设备成本;针对数字人才短缺问题,组织专项培训120余场,培育数字技术人才2000余人;2024年,全市为数字转型相关企业投放贷款28.6亿元,切实解决企业“不敢投、没钱投”的顾虑。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荆门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海清表示:“荆门因工而立,未来必将因工而强。我们将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为引领,持续深化‘421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产业第一支撑’,加快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新能源及储能示范基地、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基地,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奏响‘工业强市’最强音。”(廖亮 李慧敏)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