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80后”后”博士的定点扶贫故事

2021-03-02 10:17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定点扶贫

摘要:在自己生日那天,他给自己画了一个大蛋糕,煮了一碗面。郑慧涛笑着说:“来定点扶贫后过的第三个生日。这次没有蛋糕和蜡烛,却有大家齐心抗‘疫’的感动。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自己煮碗长寿面,吃得美滋滋。”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程晖报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谈到,透彻地认识事物仅靠书本是不够的,还需亲自实践。

郑慧涛以“躬行觉浅”命名,开通了一个公众号,专门用来宣传马家庄村的特色产品和人文景观。

郑慧涛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干部,2018年12月开始,担任河北省灵寿县南寨乡马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他始终沉在村里,全身心投入扶贫事业。他走村串户摸实情,建章立制抓党建,修路建桥解民忧,用心用情聚人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在他的带领下,2019年马家庄村实现了脱贫摘帽,2020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

这位“80后”博士性格爽朗、亲和。2年多的时间,曾经白皙的肤色已经变得黑亮。“没事,我皮肤的优点,是在办公室里捂一捂就会白回来。”一边说着,郑慧涛一边哈哈乐着。

打通村民“连心桥”

2016年7月6日这一天,是郑慧涛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正是这个时候,他用《我想去个地方》里的歌词来描述自己的状态:“就算下起大雨,我依旧能出发,选个陌生方向,寻找一个解答,我逆着风向走,提起了皮箱,开始旅程奔忙。”这一天,他辞去武汉的工作,考上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公务员,坐着火车,只身来到北京。

2018年12月27日这一天,是郑慧涛人生中又一个重要时刻。他要离开北京到灵寿县担任马家庄村第一书记。没想到正好碰上大雪天气,高速封路,费尽周折才到达目的地。大雪后的马家庄村显得有些萧条,他不免感觉有些忐忑。

马家庄村是灵寿县南寨乡唯一个贫困村,村民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收入不高。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62户539人,贫困发生率达39.2%。

“从来没有和村民打过交道,刚开始感觉压力很大,而且当地老百姓说的方言我也听不太懂。”郑慧涛谈到,“初来乍到,背负着脱贫攻坚的使命,虽然我充满了工作热情,但很多觉得必须干的工作却被老百姓‘泼了冷水’。当时我的心里很着急。”

“后来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心态慢慢变好,脸皮也‘变厚’了。有时今天没有做通的工作,明天、后天再接着去。同时及时了解村里百姓的诉求,化解一些矛盾。”郑慧涛表示。

在郑慧涛的努力下,马家庄村一天天在改变。一是村口通路。打通3公里断头路,10米宽新路直通省道,“出村要绕道别的村”成为历史;建成12米宽连心桥,解决了错车难、过桥难问题。二是村内种树。统一规划道路和沿街公共空间,配套栽种景观树种,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三是院里改厕。全面完成改厕任务,衔接做好后期粪污抽排和清运。四是屋里通气。争取天然气管线入村,协调完成管线铺设和设备安装,使村里用上清洁能源。

“村里一天天变好,老百姓也就慢慢认可你了。”郑慧涛笑着说:“现在村里乡亲们看见了我,都会热情地打招呼。”

培育产业实现村集体收入“零”突破

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在郑慧涛到马家庄之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曾先后派出两任马家庄第一书记,他们都为当地谋划特色产业。

2011年乡亲们开始试种葡萄,经过几年摸索,种植技术慢慢成熟,效益也逐年提高。

“如今,鲜食葡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村民在葡萄产业上实现增收越发困难,我们村的葡萄种植产业迎来了考验。”郑慧涛说,“除了卖鲜果,葡萄还能靠什么赚钱?只有在葡萄深加工上下功夫。前两任第一书记在任期间,找资金建设生产车间,我去了后着手二期配套厂房、分检车间,近期已经拿到了生产许可证。”

近些年,在三任第一书记的带领下,马家庄逐渐调整了种植养殖结构,发展起了精品西瓜和食用菌种植,以及生猪、蛋鸡养殖等产业。围绕葡萄种植、深加工和观光,马家庄村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引导农户改良精品瓜果,培育的冰淇淋西瓜每斤10元仍供不应求。鼓励村民新建、改造食用菌大棚70余个,年产量超100万斤。

如今,马家庄村民收入明显提高且稳定持续。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7471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2021年预计可达50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12000元。同时,建立公益劳动基金,鼓励贫困户主动参与劳动。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出租冷库、食用菌大棚,实现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

“针对葡萄产业,第三期我们计划建一个展厅和地下储存酒窖,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成功人士来这里买酒、品酒、存酒。来的人多了,聚会时就会有思想碰撞火花,能激发出来更好促进马家庄村发展的点子。”郑慧涛仍然筹划着马家庄村的未来:“有时候想法可能天马行空,但做事的时候还是要脚踏实地。”

第一书记的“朋友圈”

网络时代,掌握并运用网络营销往往事半功倍。郑慧涛拍摄照片制作视频,通过朋友圈、公众号宣传、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当地农副产品,直接销售当季农产品超20万元。

“消费扶贫,与爱同行!马家庄的葡萄、冰淇淋西瓜、秀珍菇、黑花生以及红酒、橡木酒桶,大家多多支持!”他在朋友圈写道。

在视频里,他自卖自夸:“我们这款西瓜品种好,‘薄、脆、甜’。薄,瓜皮厚度不到普通西瓜的1/3;脆,成熟后用手指一弹即裂;甜,实测糖分达到15.5%(普通的西瓜只有10.6%左右),而且还可以剥着吃。”一声脆响,西瓜在手中绽开,露出红色、黄色的瓜瓤。

“脚上没泥走路飘。深入一线,扑下身子,向农民学习,从基层取经。脱贫攻坚后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给村小学的同学们送上书包、台灯、纸笔等学习用品和棉鞋、帽子等保暖衣物,希望他们过个快乐的暖冬。”

郑慧涛在朋友圈分享着自己在村里的点点滴滴。疫情期间,他还自费为村里购买口罩2000余个,手套200余双,帐篷1顶,协调企业捐赠消毒液30余升,高效氯泡腾片20余罐,洗手液30余瓶。

在自己生日那天,他给自己画了一个大蛋糕,煮了一碗面。郑慧涛笑着说:“来定点扶贫后过的第三个生日。这次没有蛋糕和蜡烛,却有大家齐心抗‘疫’的感动。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自己煮碗长寿面,吃得美滋滋。”

今年春节,郑慧涛留在村里过节。“能够亲身参与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在扶贫一线感受乡村的巨变,这是人生的幸运。虽然今年过年不能和家人团聚,但能够和乡亲们一起喜迎新春,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怀理想,即使人生起点低到尘埃,也可以怀着‘到中流击水’改变社会的梦想”……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