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高考之后,志愿填报就很关键了!

2022-06-24 11:31 中国发展网

摘要:对于主管部门和院校来说,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推动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搭建多元的人才成长通道,以给予新一代年轻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充分的选择机会。

全文共2676字、4张图片,预计阅读时间为5分钟。

两周前,1193万考生进入考场参加了2022年全国高考。而再有几天,全国各地将陆续放榜,广大考生将凭借自己取得的分数向心仪的高校发起第二阶段冲击——志愿填报。而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可能直接影响他们数年后开始的职业生涯。

个体选择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影响,择业以“务实”为重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4-2020年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新增了220余项新专业。特别是“十三五”时期以来,年均新增量均在30项以上。其中工学门类的新增专业数量最多,达77项。这也反映出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仍然迫切。

微信图片_20220624111029

一项百度对高校专业搜索热度的统计数据显示,10年前,搜索最热门的5个专业全部是人文社科类,尤其财经政法类专业热度最高,其次英语专业热度也不错。但从2015年起,工科专业开始在搜索热门中占据席位越来越多。近2年热门专业中工科专业已经5占其4,且剩下的一个临床医学专业也是只有理科生或选科偏理的学生才能报考的专业。前五的热门专业已经没有了人文社科类。

中国高等教育数据服务公司麦可思发布的中国本科生就业数据显示,从全国平均值来看,2017-2019届本科各学科门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就业情况最好的学科门类是工学,其次是管理学。

微信图片_20220624111033

“我国现有8亿劳动人口,1.8亿受过大学教育,8000万科技工作者,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有一大批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科研投入和论文产出跻身世界前列,可谓是人力资源最丰厚的国家。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原创科技和引领世界的顶尖核心科技,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月12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李小军在“2021中国超级创客月”闭幕式上如此表示。高校专业的报考情况切实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疫情之下,就业方向明朗的专业更受青睐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年轻人的择业方向也在逐渐发生变化。2016年前后,金融学类专业招生计划数量和招生院校数量显著增长,但从2019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计算机类专业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近些年直线上升。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从2020年开始,就业方向固定、就业岗位稳定的专业和院校吸引考生们争相报考。

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考生志愿填报城市选择的首要考量因素就是就业机会。其中,就业机会(70.4%)、离家远近(45.5%)、企业数量(40.4%)成为学生们考量的前三重要因素。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疫情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就业市场人数增多,一个城市充足的岗位数量以及企业数量是保证考生未来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20624111036

疫情之后,近两年高考录取中,职业稳定、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明朗的专业更受欢迎,其中师范类和公安、司法等专项的招录情况都比较好。特别是师范院校。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先哲说,师范专业持续火热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的求稳心态。就读师范专业有将来获得在编教师岗位的竞争优势,升学深造的机会又不比其他专业差。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大学生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带来的就业不确定性让考生、家长专业选择心态更加趋向求稳。近两年“国考”、“省考”越来越高的招考比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这种情况。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岳龙曾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当代学生有着较强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较为宽广的视野,他们的家庭和学校大都具有较为宽容的氛围,使他们在学业选择上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判断,而不是家长、专家或社会固有的习惯性认知。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新一代年轻人可能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勇敢”。“一心求稳”将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考生择校择业的重点考量。

就业竞争激烈,制度保障和自身努力同样重要

数据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由2015年的749万人增长至2022年的1076万人,达到历史新高。

大学生工作年龄大约为23岁,按此反推,中国1999至2009年出生人口是未来10年就业市场新增就业人数。数据显示,1999-200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由14.6‰下降至12‰,但人口规模仍在增长。未来一段时期内,每年新入职场人员仍较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微信图片_20220624111039

对于考生来说,专业、院校选择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也要考虑该专业的学术水平、师资力量、就业前景以及往年招生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就业前景的“冷热”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学生本人与某个专业的“适配度”也是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综合考虑”很重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都会不定期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实际,向社会发布多个新职业信息,可将新职业和专业相结合来看专业前景。

如果没有进入理想的院校,也可以认真考虑一个此前常常被社会所忽略的选择——职业教育。(关于职业教育更详细的报道,参见《发展职业教育,正当时吗?》)

对于主管部门和院校来说,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推动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搭建多元的人才成长通道,以给予新一代年轻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充分的选择机会。

目前,教育部已经推出了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支持急需紧缺和新兴专业,同时严格控制“过热”专业,遏制高校外延式扩张冲动。如,支持高校设置预防医学、中医康复学专业布点,新增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等目录外新专业,对于经济管理类等布点较多的专业,则根据各地实际需求及高校办学条件从严控制。

同时,学生自己也需要培养多元能力。《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实现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通过设立辅修学士学位,推行辅修专业制度,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宜宾学院考察时指出,国家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

高考分数是一扇门,它或许可以决定你进入怎样的环境;志愿填写是一扇窗,它的选择或许可以决定你看到怎样的风景;但是,门和窗之外的世界由你自己掌握,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唐雅丽 综合报道)

参考资料

1、《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艾媒咨询

2、《2021年中国高考热门专业类排名及院校评比》;前瞻产业研究院

3、《考生专业选择透露四个新动向》;光明网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