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塑料加工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022-10-14 14:53 消费日报网

摘要:王占杰介绍说,近两年来,行业稳步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废旧塑料污染,推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产品和技术,推动降解塑料替代部分一次性塑料,加快推进塑料减量化、资源化,加强塑料回收及高值化利用。

消费日报讯 (实习记者 解 磊)塑料雨衣,塑料家居用品,塑料门窗,高阻隔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用塑料零部件,防护服、护目镜、核酸检测用品等医疗用塑料……可以说,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领域,对塑料制品的需求无处不在。由于塑料制品具有一些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良性能,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塑料的用途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塑料加工业汇总统计企业累计完成产量8003.98万吨,相比2011年增长46.2%;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1295.83亿元,占全国轻工行业总利润的9.19%,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利润的1.49%;全行业塑料制品出口989.9亿美元,增长29.1%。我国塑料生产、消费、出口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为服务我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占杰告诉记者,过去十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两个重要里程碑交汇的十年,也是我国塑料加工业奋发有为、蓬勃发展的十年。在这个新发展阶段,塑料加工业不断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以更高水平参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加快由大变强步伐,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产业结构更优化、集中度更高

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高铁北站附近,有一座横跨好几个街区的中国塑料城,街头巷尾,都是与塑料有关的店面。“这里不生产塑料,但你需要的塑料这里都能找到。”一家专营塑料管道的商户彭冰说。

“从一条街到一座城,中国塑料城至少有两个‘最’——中国最大的塑料原料集散地、浙江最大的生产资料市场。”塑料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塑料城市场交易品种6000余种,约占全国塑料原料消费市场的10%,是全球同类塑料交易市场中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塑料电子交易中心。网上交易市场开业四年已累计成交超过1000万吨,成交额超过1200亿元。

中国塑料城的崛起,得益于宁波市塑料行业的壮大。宁波市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于卫星告诉记者,宁波市塑料行业是新材料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因为近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塑料产业从塑料原料、改性、加工、塑料机械、模具、助剂等一系列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链条。宁波市2010年获得“中国工程塑料之都”荣誉称号,去年宁波地区塑料行业年产值超2000万的规上企业有986家,宁波塑料企业数量占整个中国塑料企业总数的比重较大,去年塑料加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左右,利润在600亿元左右。

“宁波是行业内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按照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制定的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管理办法总体要求,中国轻工联、中国塑协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集群18个,十年间增加了8家。”据王占杰介绍,塑料行业产业集群具有产业高度集聚的特点和鲜明的区域特色,中小企业是其主体,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我们通过聚焦产业、突出优势特色、汇聚资源要素、构建高效协作网络、完善治理服务等方式,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塑料行业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较强核心竞争力,促进行业中小企业以及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王占杰表示,“中国塑协还将继续积极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履行协会使命与职责,集聚行业的专业、信息、人才等优势力量,为政府、会员做好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带动全国塑料行业健康发展。”

王占杰感叹,十年来,我国塑料制品质量水平整体有较大提高,品牌建设进一步增强。一方面,行业通过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加快产品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以及通过坚持“功能化、轻量化、精密化、生态化、智能化”创新发展方向,使塑料制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得以大幅提升,对高端市场的供给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在加强国标、行标制修订工作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团标体系建设,服务行业技术高值化发展。

科技创新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

“能保证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秋收后也好清理残膜,不污染土地,另外政府还有补贴。”家住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的棉花种植户吴天喜告诉记者,近两年在农科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地里的棉花都用上了高强度可机械回收地膜,回收完成后的地表干净,完全没有地膜碎片残留,机械采棉后籽棉也不含地膜碎片,提高了棉花品质。该地农科站负责人刘川表示,这些回收的地膜还可以高值化再利用,该地通过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形成地膜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的绿色闭环产业链。

基于拉伸流变塑料挤出技术制备的高强度可机械回收地膜的技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生产生活便利,这类科技创新成果在塑料加工业并不鲜见。王占杰告诉记者,现在塑料加工业高度重视创新,原创性、独创性技术竞相涌现,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步伐随之加快,实现了塑料加工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十二五”期间我国塑料加工业技术创新已开始从“追赶”向“并行”转变,仅“十三五”期间,行业企业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5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8项,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

“熔体微分电纺纳米纤维绿色制造、水性与无溶剂合成革、聚合物管材旋转挤出等原创性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废旧塑料回收高效处理及高值化再利用、大型厚壁复杂结构塑料件成型等独创性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高回弹鞋材用热塑性聚氨酯微发泡珠粒产业化和双轴取向聚氯乙烯(PVC-O)管产业化、触摸屏用折射率匹配(IM)硬化膜、厚度50mm以上的氯化聚氯乙烯(CPVC)板材等产业化技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谈起行业的亮眼科技成果,王占杰如数家珍。他表示,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还远不止这些,近年来,科技创新还让行业逐步走向中国智造之路。

走进中国联塑位于广东顺德总部的工业园区,偌大的车间内,工人并不多,听不见传统车间内工人手中的螺丝、扳手、齿轮叮当作响的“大合奏”,只见一组组生产单元,智能机器人执行生产命令,机械臂快速挥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抓、夹、放,少数工人操作着机械前的智能操作面板,在自动化生产单元的高速运转下,一件件电热熔管件产品陆续“出炉”。

中国联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智能化生产更好地保障了电热熔管件质量的稳定性,赋予其更加安全、可靠的性能;另一方面,智能化生产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还减轻了操作员工的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智能制造能够取代耗费体力的操作性工作,优化了生产流程,极大地降低电热熔管件的能耗。自2018年采用了智能化系统之后,联塑产品综合合格率由70%提升至97%以上,产能也相对提升到1.5倍以上。如今,联塑电热熔管件的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早已达到业界领先水准,生产规模也超过了业内同类产品总体规模的50%。

王占杰表示,生产工艺、装备等技术改造,增加了产品品种和功能,改进了生产工艺和环境。机械手、机器人及物联网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能耗、劳动强度,促进了产业升级,带动行业整体效益提升。

绿色可持续发展更有成效

如今,点一杯外卖奶茶,PLA生物降解吸管、可降解奶茶杯和可降解塑料袋已经成了标配,可降解塑料制品在废旧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开展近两年来,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近日由我国主导制定的一项生物降解材料与制品领域国际标准ISO 5424:2022《塑料——工业堆肥塑料吸管》也正式发布。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表示:“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过程中,标准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国际标准里面现在有35项,我国牵头的已经有4项发布,有2项正在起草的过程中。应该说我们在国际上生物降解产业发展的领域,是有话语权的。”

王占杰介绍说,近两年来,行业稳步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废旧塑料污染,推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产品和技术,推动降解塑料替代部分一次性塑料,加快推进塑料减量化、资源化,加强塑料回收及高值化利用。

塑料行业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塑料制品在汽车、建筑及生活用品中用来替代钢铁、木材、混凝土的比例逐年提高,大规模地减少了制造钢铁产生的碳排放、砍伐木材造成的碳中和损失。此外,以塑料加工的物理方法回收废弃塑料是所有处理方式中碳排放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

王占杰告诉记者,我国塑料加工企业年加工、处理废塑料量约1800万吨,其中发泡聚苯乙烯(EPS)回收率达92%以上,聚酯(PET)瓶的回收率达到94%以上,在2018年国内禁止废塑料进口之前,还加工、处理国外废塑料量800多万吨/年,为国家和世界塑料再生循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回收1000万吨废弃塑料量计算,可以少用1000万吨塑料原料,折合减少0.23亿吨原油,节约70%的能耗,减少0.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随着塑料加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行业对塑料废弃物的再生回收力度将持续增大,为我国的碳中和、碳达峰做出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王占杰说道。

责任编辑:吕娅丹

(原标题:塑料加工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