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四川首个!负债村化身亿元村,靠啥逆袭?

2025-05-09 15:37 中国发展网 何子蕊

摘要:在成都平原西北部,柏条河蜿蜒流淌,孕育了一个充满奋斗传奇的村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

战旗村

中国发展网讯 在成都平原西北部,柏条河蜿蜒流淌,孕育了一个充满奋斗传奇的村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

这里曾是背负700元债务、连茅草房大梁都被偷走的贫瘠村落,却在60年间蜕变为集体资产破亿、年接待游客超百万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从敲响四川集体土地入市“第一槌”,到建成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战旗村以一次次敢为人先的实践,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先锋旗帜。

破茧之路

从贫瘠土地到改革先锋

战旗村,诞生于一场充满困顿的“分家”。

1956年,集凤大队(战旗村前身)并入先锋人民公社金星大队,更名为“金星三大队”。从金星大队分离时,战旗村全村只分得3间漏风的猪棚、1个褪色木柜和700元债务,甚至唯一的茅草房大梁也在分家当夜被盗。

困境中,首任党支部书记蒋大兴毅然提议更名为战旗大队。1986年,“战旗大队”正式定名为战旗村。这份勇立潮头的精神图腾,从此深植于村庄血脉,成为战旗村穿越半个多世纪风雨、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农业学大寨”的号角吹响,战旗村村民顶着寒风酷暑,开展“条田改土”,改善农地质量。同时,大力推广良种、农机和化肥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0世纪70年代,战旗村就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了战旗村的工业雄心。

1978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战旗村利用政府贷款与村民的共同努力,成功将一座简陋的土窑改建为机砖厂,开启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序幕。后来村里陆续建立了酿造厂、豆瓣厂、复合肥厂和面粉厂等一系列乡镇企业。每一项企业的开设,都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让村民们从温饱的困境中走向富裕。

步入90年代,战旗村迎来了更加深刻的变革。

1992年,战旗村被列为郫都区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村办企业开始走上股份合作制的道路。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诸多问题,战旗村及时作出调整,化解了潜在的危机,确保了集体经济“家底”的安全。

2003年,村集体逆势而为,用420万元赎回濒临倒闭的砖厂,创新“集体所有、租赁经营”模式积累资金,成为后续改革的“造血机”。

2011年,战旗村在土地改革上再破坚冰。全村完成土地整合,村民按人头均分农地与宅基地。同年,四川首个农旅融合项目“妈妈农庄”开园,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感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这场从土地里“长”出的变革,让战旗村率先驶入城乡融合的快车道。

敢立潮头

书写乡村振兴的“全国第一”

战旗村的振兴之路,始终彰显着“首创精神”。

2015年战旗村将13.447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每亩52.5万元成功出让,敲响四川集体土地入市“第一槌”。

集体土地入市不仅为战旗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推动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土地入市,战旗村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金,用于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村集体经济。同时,这也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由村集体主导的“乡村十八坊”于2018年正式开街。这条文旅街区复原了豆瓣、酱油、布鞋等18项非遗工坊。唐昌布鞋传承人赖淑芳的店铺成为“网红打卡点”,游客可亲手体验42层鞋底制作过程,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2023年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天府农耕博物馆群串联了天府农耕、豆瓣、村史馆,年接待研学团队300余批次,成为成都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这种“看得见技艺”的体验,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更让战旗村成为成都近郊的“文化地标”。

乘风而起

创新产研树立全国标杆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嘱托战旗村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战旗村牢记嘱托,乘势而上,以创新实践为引擎,推动多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逐步构建起乡村振兴的多元格局。

2019年2月,作为省级重点工程的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正式揭牌,其规模可容纳2000人同步参训,成为全国首个聚焦乡村振兴实用型人才培育的示范基地。

同年,紧邻“乡村十八坊”的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通过千余件农具与动态模型,全景式展现川西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

2020年,村庄对闲置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将废弃的猪圈、柴房及沟渠改造为“壹里小吃街”,引入钟水饺、三大炮等30余家本土美食品牌,使昔日杂乱角落蜕变为烟火气十足的美食地标。

2021年,战旗村迎来关键突破,村集体资产规模首度突破亿元,年收入攀升至655万元。

2022年,村集体携手四川省旅投集团打造的天府战旗酒店投入运营,酒店融合智能服务与生态景观,成为文旅产业升级的新亮点。

今日战旗村,以“农旅融合、研学教育、生态治理”三核为轴,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立体模式。

通过农旅融合、生态治理与研学教育三大驱动,战旗村成功实现了产、村、人三者的有机融合,村集体资产不断壮大,年收入稳步提升,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典范。

农旅融合中,乡村十八坊与农耕博物馆群串联,年接待研学团队300余批次;研学教育区推出红色文化、农耕实践、非遗体验三大课程,2024年一季度接待学生近1万人次;生态治理通过“党员护水队”“环保保证金”等机制,柏条河水质稳定达Ⅲ类,河畔吕家院子美食林盘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如今的战旗村,不仅是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更是全国基层干部心中的“振兴课堂”。

从茅草房到智慧社区,从700元债务到亿元资产,战旗村用六十年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逆袭”。

作为四川首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它不仅为郫都区更是为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化乡村的生动样本;它不仅是四川竖起的第一面振兴旗帜,更以“三产融合”的实践,为中国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战旗方案”。

战旗,这面始终高扬的旗帜,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传奇!(何子蕊)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