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书育人的种子留在黄土地——贾廷深与甘肃通渭三中的山海情缘
摘要:如今,贾廷深的帮扶任期即将结束,但他对通渭教育的关注不会停止。“我非常留恋跟大家相处的日子,今后我会仍然关注通渭教育,关注通渭三中的发展变化,也祝愿通渭教育蒸蒸日上、通渭三中越办越好。”
中国发展网讯 “捧着一颗心来,留下一片春色。”这是青岛市第二中学副校长、甘肃通渭县第三中学校长贾廷深三年前初来甘肃省通渭县帮扶时许下的承诺。如今,三年帮扶时光即将结束,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誓言,将“青岛经验”深植通渭土地,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2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在通渭三中正式启动。当年秋天,由青岛二中、嘉峪关一中、通渭一中的11位干部教师组成的帮扶团队,怀揣着教育热忱,对口帮扶通渭三中。团队秉持“精准、可持续、可实现、有成效”的原则,致力于变“输血”为“造血”,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图为通渭三中校长贾廷深正在给高三学生上课。 李和 摄
如何变“输血”为“造血”?贾廷深勇挑重担。
从繁华的黄海之滨来到资源匮乏的黄土沟壑,巨大的环境差异让贾廷深一度感到手足无措。但有着三十多年教育一线工作经验的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能力,迅速调整心态,率先进入工作状态,为团队成员树立了榜样。
“三年来,我们每位帮扶教师均要完成‘四个一’:帮扶1位青年教师,组建1个教学工作团队,开设1节校内公开课,举行1次专题讲座。这是每学期我们必须雷打不动都要完成的。”贾廷深说,通过三年实践,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更为通渭三中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师资队伍。三年来,团队共开展线上线下联合教研活动30余次,培训教师700余人次,组织78名通渭教师分三批赴青岛二中交流学习,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何应校情实现“破冰”?贾廷深另辟蹊径。
面对通渭三中生源不齐、学生基础差的实际学情,贾廷深探索出“低起点、小循环、重落实”的九字教学法。这一教学法贴合校情学情,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成果也逐步显现。2023年,学校荣获通渭县“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奖”“普通高考英才奖”,班子获评“优秀领导班子”;2024年高考,在入学仅两名优生的情况下,本科达线174人,创近年来最佳成绩。
在德育管理与课程创新上,学校成立德育工作坊,开展班主任节、沙龙、技能大赛等活动,以“一季一目标、一周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的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同时,引入《机甲大师》创新课程,融合机器人、编程等前沿科技,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魅力。
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投资820万元建成先进云桌面微机室,投入350万元改造的学生食堂即将投入使用,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办学条件实现质的飞跃。
图为帮扶队为通渭三中软化的操场。 李和 摄
如何践行师者初心?贾廷深躬身力行。
50多岁的贾廷深在教育岗位耕耘了30多年。在通渭的这三年,他坚持上课一年半,直至所带班级今年六月毕业。他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每节课提前五分钟进教室,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即便行政工作繁忙,也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他鼓励学生提问,主动安排学生到办公室交流,培养出了一批坚持每天问问题的学生。“要对得起学生渴望的眼睛。”贾廷深说。
三年帮扶路,一生山海情。如今,贾廷深的帮扶任期即将结束,但他对通渭教育的关注不会停止。“我非常留恋跟大家相处的日子,今后我会仍然关注通渭教育,关注通渭三中的发展变化,也祝愿通渭教育蒸蒸日上、通渭三中越办越好。”(李娟 李晓春)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