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根基 创新绘新篇——江西建工三建以新型建造与精益管理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作为扎根南昌的本土国企,公司以“建品质世界,筑长青基业”为使命,在新型建造方式推广、绿色低碳转型、精益化管理升级的征程中勇立潮头,为南昌建设“美丽英雄城市”注入强劲的建造力量
中国发展网讯 在赣鄱大地的建设热潮中,一家省属建筑企业用七十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着从传统施工到智能建造的发展历程。江西建工第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江西建工三建”)自1954年诞生以来,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今已发展成为年业务承接能力超150亿元、拥有7项一级资质的省级骨干施工企业。作为扎根南昌的本土国企,公司以“建品质世界,筑长青基业”为使命,在新型建造方式推广、绿色低碳转型、精益化管理升级的征程中勇立潮头,为南昌建设“美丽英雄城市”注入强劲的建造力量。
一、初心如磐:与时代同频的七十年奋进路
1954年,当新中国的建设号角在江南大地吹响,江西建工三建的前身在红土地上播下了第一颗种子。从参与南昌早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铁锹叮当,到如今智能塔吊下的精密施工,七十年的时光在搅拌机的轰鸣声中沉淀出厚重的企业基因。
如今的江西建工三建,已成长为资质齐全、技术雄厚的建筑劲旅。公司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等7项一级资质,公路、水利水电等4项二级资质,构建起覆盖建筑全产业链的服务矩阵。在人才梯队建设上,8名教授级高工领衔,110名高级职称人员、155名中级职称人员组成技术中坚,194名注册一级建造师、17名一级造价工程师构成管理核心,90%的员工持有专业技术职称,这支“建筑铁军”的专业素养在行业内名列前茅。
在荣誉殿堂里,“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建筑业先进企业”等国家级殊荣与“江西省优秀企业”、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省级荣誉交相辉映;两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一项国家优质工程奖、一项中国钢结构金奖、一项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更是彰显了企业对工程品质的极致追求。从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图文信息大楼的书卷气,到上饶建筑科技产业园的现代风,江西建工三建的建造足迹已深深融入江西城市发展的肌理。
(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图文信息大楼)
面对新时代“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战略要求,江西建工三建主动对接江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大局,在南昌打造“美丽英雄城市”的进程中,以国企担当践行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创新为擎:新型建造方式掀起产业革命
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江西建工三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新型建造方式领域实现突破,用技术创新重构传统建造模式,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公司技术中心通过省级技术中心认定,斩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近40项、国家或省级工法近30项,全国、省市QC成果奖50余次,多项经济技术指标稳居江西省建筑施工企业前列。
(一)装配式建筑:从“现场浇筑”到“工厂智造”的跨越
走进国锦·璟悦商住小区施工现场,看不到传统工地的尘土飞扬,取而代之的是预制构件的精准吊装——这是江西建工三建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生动实践。作为赣州市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该项目121902.6㎡的建筑体量中,1#、2#、10#、12#楼采用“三板体系”(预制叠合楼板、预制楼梯、预制外墙板),装配率达30%;11#楼采用钢结构+轻质墙板体系,装配率高达41%。
如此大规模的装配式应用,背后是公司多年沉淀的技术实力。通过构建模块化构件库与参数化设计系统,实现了建筑产品的通用性与互换性;依托BIM技术建立的数字化模型,结合工厂流水线生产与物联网配送系统,将构件精度控制在±5mm以内,其中钢结构构件通过工业机器人焊接,尺寸偏差更是精准到±3mm;RFID芯片的全程追踪让构件物流损耗率低于1%,预制构件现场吊装与穿插施工技术则大幅减少了工序衔接损耗。
量化的数据最具说服力:国锦・璟悦项目施工工期缩短40%,建筑垃圾减少85%,渗漏、裂缝等常见质量问题发生率下降90%,工程整体结构垂直度偏差控制在10mm以内,优于国家标准。在赣县区城南东区棚户区安置房项目中,5#、6#楼采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70%的构件重复率让工厂化生产周期缩短至传统方式的1/3,工期缩短20%,建筑垃圾减少80%,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江西方案”。
从商品房到保障房,从多层建筑到高层建筑,江西建工三建的装配式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不仅改变了“秦砖汉瓦”的传统建造场景,更以“像造汽车一样盖房子”的工业化思维,推动建筑行业向精密制造转型。
(二)智能建造:数字技术重构工程管理全流程
(上饶市建筑科技产业园-总部经济园)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江西建工三建构建以“BIM+智能设备+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数字化管理体系。上饶市建筑科技产业园-总部经济园(地下室、2-4楼)项目的实践,成为智能建造技术赋能的典范,并凭借卓越的创新实践荣获“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在施工前期,项目团队建立精细化三维模型,系统性排查出500余处管线交叉、结构冲突等潜在问题,直接避免经济损失超260万元。4D施工模拟技术的应用,通过动态演示施工进度与空间关系,精准优化工序衔接,使项目整体工期缩短20%,节省工期成本约30万元。BIM算量计价模块则将工程量计算误差率从传统手工算量的10%降至1%,显著提升造价精度。该项目通过构建三维信息模型贯穿规划、设计、施工至运维全生命周期,直接创造约48万元经济效益(含材料节约18万元),更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创新突破。
新建崇仁县第二小学项目同样受益于BIM技术的深度应用,项目团队依托BIM技术开展多方案比选,精准完成碰撞检测、管线综合排布与净高分析等关键工作,不仅显著提升工程质量,更有效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建设成本。该项目实践成果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三等成果奖,成为BIM技术赋能教育基建的典型范例。
智能施工设备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工地作业范式。国锦・璟悦项目的智能塔吊系统搭载32项核心参数传感器与AI动态决策算法,能在0.5秒内完成吊装参数动态优化,自动规避超载、碰撞等风险,使施工事故率同比下降90%。弋达物流园项目中,混凝土整平机器人集成激光找平系统与惯性导航技术,将地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2mm以内,施工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2.5倍,为工业厂房高精度地坪施工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弋达物流园项目承办上饶市2024年质量观摩会主会场)
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则让施工现场“耳聪目明”。南昌市西湖区妇幼保健院、弋达物流产业园等多个项目部署了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人员定位、机械运行、物料库存、环境数据等信息,经大数据分析后生成可视化管理看板。系统通过分析人员行为轨迹自动预警违规操作,使安全隐患整改率从80%提升至100%;基于机械运行数据优化调度,设备利用率提高70%;结合物料库存与施工进度预测实现精准采购,材料浪费率降低40%。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智慧管理让工程管控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绿色为底:构建全周期低碳建造体系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江西建工三建将绿色理念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从资源节约到污染防控,从低碳施工到循环利用,构建起全链条的绿色建造体系,为建筑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公司承建的十余个项目先后斩获国家级、省级绿色施工领域权威奖项,彰显了在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中的责任担当。
(一)全流程绿色管理:让环保理念落地生根
走进江西建工三建的施工现场,“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定型化、工具化的周转材料减少了资源损耗;分类回收的建筑垃圾在移动式破碎设备中变身为再生骨料;太阳能路灯与雨水回收系统构成了循环生态;扬尘在线监测与智能喷淋联动系统守护着蓝天白云。
这背后是公司建立的全过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从策划阶段制定《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到实施过程中的严格执行,再到检查评估后的持续改进,形成了闭环管理。在能源管理上,推广节能型施工机械设备和变频技术,增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在环境保护上,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施工围挡、物料覆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车辆冲洗、密闭运输),控制施工噪音与光污染,做好水土保持;在建材选用上,优先选择高强材料、可再生材料和本地化材料,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返乡项目承办2023年上饶市安全观摩会)
系统化的管理带来了显著成效:弋阳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返乡创业园(二期)荣获中国建筑业协会2023年度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建造施工技术竞赛三等奖;国锦·璟悦商住小区项目获得2024年度中施企协工程建设项目绿色建造施工水平二星级认证;铜鼓县职业中专学校建设项目被评为2023年度江西省房屋市政工程绿色施工示范项目。
(国锦项目承办2024年江西省省级观摩会主会场)
(二)标杆项目:环天・青水澜湾的低碳实践
总建筑面积约89.85万平方米的环天・青水澜湾项目,是江西建工三建绿色低碳施工的标杆之作。这个合同签约价25.09亿元、融合高品质商品房与安置房的大型社区,通过构建“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的闭环技术体系,实现了全周期绿色施工的突破。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日监测—周复盘—月考核”的动态机制,针对土方、结构、装饰三大阶段进行碳排放专项管控,使整体碳排放较传统模式削减35%。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现场部署的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将混凝土碎块、砖石等建筑废料就地转化为再生骨料,用于地下室回填与道路基层,资源化利用率高达92%,减少外运碳排放约120吨。
临时设施的绿色改造同样亮眼:太阳能光伏与空气源热泵为临建提供清洁能源,变频空调的统一配置让临时用电碳排放直降60%。在扬尘治理上,数百米双环智慧喷淋矩阵与多台30m射程雾炮协同作业,形成全覆盖的抑尘网络,扬尘超标时系统自动响应,实现“零死角”管控。环天・青水澜湾项目不仅成为眉山绿色建造的样板工程,更为大型社区建设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精益为要:数字化转型驱动管理效能革命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江西建工三建以精益化管理为核心,通过数字化赋能、供应链优化、安全质量管控升级和人才培育,构建起高效协同的管理体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在安全生产与质量管控方面,公司荣获中国建筑建设工程AAA级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5项,省市优良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等近500项荣誉,充分展现了卓越的管理实力。
(一)数字化赋能项目管理
打开江西建工三建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物料、劳务等核心要素一目了然。这个集成化的数字平台打破了传统管理的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动态分析,让决策更科学、更精准。
在供应链管理上,公司优化“五商”采购策略,建立战略供应商库,推行集中采购与电子招标,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保障了材料质量与供应及时性。通过RFID、二维码等技术构建的物料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材料进场到使用的全流程追踪。
(二)安全质量标准化与精细化
安全生产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江西建工三建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多个项目部署的AI智能监控系统,能自动识别未佩戴安全帽、危险区域闯入等违规行为并即时报警,使现场安全管控从“人防”向“技防”转变。
工程质量上,公司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在每个分项工程开工前先做样板,经验收合格后再全面施工;实测实量技术的应用让工程质量数据可追溯、可分析;工序交接检制度则确保上一道工序合格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这些精细化的管理措施让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保持在100%。
(三)产业工人培育与赋能
面对新型建造方式带来的技能变革,江西建工三建构建起“双轮驱动”的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在企业层面,打造“智启未来:企业AI工具高效应用指南”专题培训矩阵,通过理论剖析与场景化实操,帮助管理人员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在项目一线,创新设立产业工人培训夜校,聚焦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BIM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建造设备协同作业等核心领域,通过“理论授课+模拟实训+现场指导”的模式,推动传统建筑工人向新时代产业工人转型,为新型建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筑牢人才根基。
五、党建引领:以“红色引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作为国有企业,江西建工三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公司党委深入推进“聚魂、聚智、聚能、聚心、聚气”工程,构建“党委统筹、支部攻关、党员冲锋”的三级联动科技创新机制,让红色基因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最强动能。
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党员领衔的攻关团队夜以继日钻研,先后完成多项专利、工法研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项目一线,“党建领航促安全隐患清零攻坚行”“人人都是安全员、处处都是安全岗”等特色活动蓬勃开展,推动党建与安全生产、质量创优、节能环保同频共振。
这种“党建+科技创新”的融合模式,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更让党组织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坚强领导核心,指引着江西建工三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六、向新而行:绘就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西建工三建锚定“成为国内一流的建筑服务商”的目标,以更开阔的视野布局未来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建品质世界,筑长青基业”的深刻内涵。
在技术融合创新上,将重点突破BIM+IoT+AI在项目管理中的深度集成应用,探索建筑机器人在危险、繁重、重复工序的规模化应用,研究数字孪生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实践路径。在绿色建造领域,公司将低碳、零碳施工作为战略目标,建立企业级碳排放管理体系,加大节能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力度,积极参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建设,为行业提供可推广的低碳施工方案。在精益化管理延伸上,将从施工环节向策划、设计、采购、运维等环节拓展,探索全过程工程咨询、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深化供应链协同,构建绿色、高效、韧性的供应链体系,提升全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在人才战略上,持续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培训、认证和职业发展体系,打造一支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面向未来,江西建工三建将继续以创新为引擎、以绿色为底色、以精益为支撑,在南昌建设“美丽英雄城市”的进程中贡献更多建造智慧,在推动江西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当先锋,用匠心与担当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供稿单位:南昌住房和城乡建设报告调研办公室)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