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甘肃礼县石桥:农家书屋为留守儿童撑起暑期“成长晴空”

2025-08-07 16:02 中国发展网 中共礼县委宣传部

      暑假,本是孩子们放飞天性的时光,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父母远在他乡务工,“看护难”“学习无人管”“生活缺陪伴”等问题,常让假期蒙上一层灰色。而甘肃礼县石桥镇的农家书屋却以一场场暖心行动,将难题化为契机——在村党组织书记的统筹引领下,妇联干部与志愿者们携手,让这个承载着书香的小小空间,变身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天地”“兴趣乐园”与“心灵港湾”,用爱与责任编织出一片明媚的暑期晴空

多方联动,筑牢关爱“主阵地”

破解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题,关键在“有人管、管得好”。礼县石桥镇以农家书屋为核心,迅速凝聚起一股强劲的关爱力量:村党组织书记主动牵头,将书屋暑期服务纳入村级重点工作,从硬件升级到活动规划亲自督办,确保“事事有落实”;妇联干部发挥“娘家人”优势,逐户走访摸排全镇留守儿童信息,建立包含学习情况、兴趣特长、心理状态的“一人一档”,为精准服务打下基础;一批由返乡大学生、退休教师、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主动请缨,经过简单培训后,化身“辅导老师”“兴趣教练”“知心哥哥姐姐”,让农家书屋从过去的“静室”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热土”。三方联动形成的合力,让“看护难”的痛点,转化为基层治理的亮点。

多维服务,填充假期“空白格”

农家书屋的暑期生活,从来不是单调的重复。在这里,知识的滋养与兴趣的培育同步发生,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清晨的书屋,是安静的“学习加油站”。志愿者们分学科开设作业辅导课,针对数学公式的推导、作文素材的积累、英语单词的记忆等难点,进行“一对一”答疑。午后的时光,则属于“兴趣孵化园”。音乐教室里,志愿者用吉他伴奏,教孩子们唱起《歌唱祖国》《少年中国说》,稚嫩的歌声里,藏着对祖国的朴素热爱;美术课上,水彩笔与素描纸成了孩子们的“魔法工具”,有的画下农家书屋的窗明几净,有的画下村口的老槐树,还有的用五彩斑斓的颜色,勾勒出想象中“爸妈打工的城市”,艺术的种子在指尖悄然萌芽。

多条纽带,温暖思念“两端点”

对留守儿童而言,最遥远的距离是父母的缺席,最温暖的慰藉是亲情的连接。农家书屋特意搭建起跨越山海的“连心桥”,让思念有处安放。石桥镇暖心开设“给爸妈写封信”活动,孩子们趴在书桌前,用稚嫩的笔迹写下心里话:“爸爸,我作业都写完了,还得了‘阅读小明星’奖状”“妈妈,志愿者姐姐教我画了一幅画,等你回来送给你”“你们在外打工要注意身体,我会听话的”。志愿者们帮忙检查字迹,将这些带着墨香的牵挂寄往远方的城市。每月两次的“亲情连线”更是孩子们的期待,当视频接通的瞬间,屏幕里父母的笑容与屏幕外孩子的欢呼交织在一起。“爸,你看我画的全家福!”“妈,我会背《少年中国说》了,背给你听!”简单的对话里,是跨越千里的拥抱,让父母在外务工更安心,让孩子在家等待更暖心。

如今的石桥镇农家书屋,早已超越了“藏书地”的原始定位。它是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填补了学业辅导的空白;是“兴趣实验室”,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是“红色教育基地”,培育着朴素的家国情怀;更是“亲情驿站”,让思念有了温度与形状。这场发生在农家书屋的暑期行动,证明了基层阵地的潜力——只要心系群众需求,凝聚各方力量,小小的空间也能迸发出大大的能量。石桥镇农家书屋用实际行动诠释:解决“看护难”,不仅要“看护”,更要“呵护”;不仅要“管得住”,更要“育得好”。在这里,每个留守儿童的暑假都被点亮,而这份温暖,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底色。(中共礼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