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京山:干群同心“引水润田” 筑牢抗旱保粮防线
中国发展网讯 烈日炙烤着大地,田垄间的泥土已泛起白霜。8月4日,京山市永兴街道龚场村的田埂上却是一派忙碌景象:党支部书记孙系豹带领村民架设泵站、铺设管网,清澈的水流顺着临时铺设的管道奔涌而出,浸润着干涸的稻田。“1200多亩地,总算喝上‘救命水’了!”看着水过之处稻苗渐渐舒展,村民们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同一时刻,潘岭村的艾家堰边,施工队正挥汗如雨地扩挖整修。“这口堰修好后,能多蓄水1.33万立方米,200多亩农田灌溉就有保障了,180多户人家心里都踏实。”村主任擦着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干劲。
眼下,这样的抗旱场景正在永兴街道各处上演。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辖区4.39万亩中稻、1.6万亩旱作物面临“渴”境,粮食安全的弦被越绷越紧。一场与旱情赛跑的“保水战”,就此打响。
闻“旱”而动:从“哨声”到“行动”的快速响应
“田都裂得能伸进手了,再不下雨,一季收成就悬了!”不久前,村民们焦灼的声音传到了街道干部耳中。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永兴街道迅速启动“吹哨报到”行动——党员干部全员下沉,分片包联到村到田,与农户坐在田埂上拉家常、算水账,把“急难愁盼”一一列成清单。
“群众吹哨,我们必须报到。抗旱保水,一刻也不能等!”街道农业农村工作分管负责人蔡文博说。针对清单上的“用水缺口”,街道第一时间对接惠亭水库,反复协调争取到京山河南、北干渠开闸放水的“关键水源”。同时组建巡查专班,沿着渠道上下游来回奔波,既要保障行水畅通,更要协调各村用水分配,“一碗水端平”的背后,是不分昼夜的坚守。
多点发力:“蓄引保”织密农田“水网”
“光靠水库放水不够,还得盘活‘自家家底’。”永兴街道的干部们心里清楚,抗旱既要“借外力”,更要“挖内潜”。
针对堰塘淤泥堆积、蓄水能力下降的问题,街道组织机械和人力开展“自救补水”:清淤除障的挖掘机在河渠塘库间穿梭,党员群众自发组成“清淤队”,顶着烈日清理杂草、疏通沟渠。截至目前,2000余名干群合力清淤疏浚,让一批“沉睡”的水利设施重新“苏醒”,恢复蓄水保水功能。
与此同时,53眼机电井、33处泵站全部启动,1600套机动抗旱设备分片作业,形成“井灌+泵站提水+渠道引水”的立体供水网。从龚场村的“管网延伸”到潘岭村的“堰塘扩容”,从三里村的“机井补水”到各渠道的“清水畅流”,多渠道、多方式的“蓄引保”组合拳,让4.2万亩农田陆续“喝足水”,为秋粮丰收守住了希望。
弦歌不辍:节水抗旱意识入脑入心
“浇水要避开中午高温,一亩地能省不少水!”“抗旱用电要注意安全,电线不能泡水里……”在三里村,巡逻车的广播里循环播放着节水抗旱知识,宣传栏上的图文海报也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党支部书记林诗进说:“抗旱不光要‘找水’,更要‘惜水’,只有大家都有节水意识,才能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从科学调水到节约用水,从设施抢修到干群联动,永兴街道的抗旱保粮战仍在继续。“只要能保住粮食,再苦再累都值!”蔡文博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随着各项措施持续发力,一股股“活水”正源源不断流向田间,不仅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更温暖着群众的心,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注入了坚定力量。(廖亮 李凯 郑可 毛炜琪)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