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非遗音乐文化“活态传承”:枣庄学院探索中小学教育新模式

2025-08-18 16:01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团队历经12年探索与实践,创新构建了中小学非遗音乐文化“活态传承”教育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式”保护模式,实现了非遗文化,从“静态传承”到“动态育人”的深度变革,为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传承模式创新:从“博物馆式”到“活态传承”

团队敏锐意识到,传承问题的关键在于让非遗音乐文化“活起来”,找到与青少年认知特点、成长需求相适配的转化路径。因此,自2009年起,团队以“问题导向—实践创新—理论升华”为脉络,分阶段推进非遗音乐文化校园育人体系建设。

依托“鲁南音乐研究所”,构建“历史理论—技能训练—表演实践”三位一体课程群;开创“三阶联动”教学体系,从基础普及到特色深化再到实践拓展层层递进;创新建立“四方联动”协同机制,整合四方力量。经过12年探索,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式”单一传播保护模式,实现了从“静态传承”到“动态育人”的深度变革。

创新模式构建:三位一体三阶联动

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的新模式。将师范教育与区域文化相融合,以“三位一体”课程群夯实传承理论根基,同时配套实践团体,形成闭环培养模式。构建“历史理论—技能训练—表演实践”三位一体课程群,系统开设《中国音乐史与鉴赏》《枣庄柳琴戏》《器乐》等特色课程,将鲁南鼓吹乐、柳琴戏等非遗音乐元素深度融入专业教学。配套建设民乐团、鼓吹乐团、柳琴戏社团等实践团体,形成“理论积淀—技能转化—实践创新”的闭环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输送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师资。

在教学模式上,团队开创了“三阶联动”教学体系。基础普及阶段,在中小学常规音乐课堂嵌入非遗音乐单元;特色深化阶段,建设“柳琴戏教学基地”“非遗传承社”等特色平台,非遗传承人定期驻校授课;实践拓展阶段,构建“校园展演—社区传播—文化讲解”立体化实践体系。

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与中小学双向赋能

团队创新建立了“四方联动”协同机制,整合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四方力量,形成“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区域辐射”的完整生态链。以高校教师为纽带,建立非遗传承人与一线基础教育师资“1+N”结对模式,定期开展专题教学研讨,进行非遗工作坊、传承人口述史采集、教学案例共创等活动。

同时,团队打造了“高校理论支持—中小学实践反哺”的螺旋上升模式。通过建立横向课题、挂职教师、校外指导员等方式,助推多所中小学成立非遗音乐、戏剧社团,反哺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改革,促成《地方音乐鉴赏》等新课程开设。

实践成果丰硕:文化自信与育人双赢

12年来,该教育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指导多所学校形成“一校一品”非遗音乐品牌,培养了具备独立开展地方非遗音乐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团队成员著有《鲁西南传统音乐史》等教材,主持多项省级课题,发表非遗音乐研究性论文30余篇。

合作实践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教育厅的“黄河特色校本课程”、山东省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多所合作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等。其中,枣庄市市中区东湖小学的柳琴戏社团在山东省戏剧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登上中央11台戏曲频道,2021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区域辐射效应:从点到面的传承网络

团队与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在全市中小学推介非遗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理论,先后与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团队深入研析中小学校的基本情况,为其量身选定非遗音乐项目,成立校级社团,开设非遗音乐课程,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该成果在枣庄市产生极大示范效应,不断提升了非遗音乐在中小学的辐射范围,有效优化了中小学教师非遗音乐的教研质量和课堂教学水平。此外,团队的教育模式还辐射到了周边地区,如江苏省丰县实验小学与团队深入合作,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未来展望:让非遗音乐文化薪火相传

面向未来,枣庄学院团队将进一步扩大非遗音乐文化“活态传承”教育模式的受益面,完善“非遗+”融合机制,深化理论研究,让革命老区的非遗音乐文化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同时,团队将继续挖掘鲁南地区丰富的非遗音乐资源,推动非遗音乐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更多“枣庄经验”。

(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郑晓丹、李永)

责任编辑:潘晓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