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场馆思政课”燃亮青春实践路
2025年暑期,枣庄学院共青团以创新“场馆思政课”为核心引擎,深入实施“146”行动(锚定思想引领一个核心,对标时代要求、青年需求、学校特色、地方发展四个维度,聚焦价值塑造、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青春担当六大领域),推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走深走实、出新出彩。活动立足山东,深耕枣庄,足迹遍布93个区县、170余个乡镇,累计开展理论宣讲与惠民服务超百场,发放宣传资料7350余份,精准帮扶2000余名留守儿童,相关实践成果获国家级、省市级主流媒体报道突破1500篇,生动诠释了“行走的思政大课堂”的深刻内涵,引领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淬炼信仰、增长才干。
红色场馆:叩问历史,熔铸信仰之魂
红色场馆成为淬炼青年理想信念的熔炉。
在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校社团管理中心、机电工程学院实践团沉浸于“听、看、悟、行”四维课堂。泛黄电文诉说烽火,学子们从实物史料中读懂115师“血战鲁南”的壮烈史诗。纪念碑前肃穆默哀、敬献鲜花、重温誓词,学唱战地红歌,模拟“豆选法”民主实践,让“军民鱼水情深”的优良传统和“群众路线”的制胜法宝直抵心灵深处。
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沿着战役脉络,身临其境感受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民族气节。战地记者内,记录真相的镜头与笔触令学子动容,深刻体悟“全民抗战”的磅礴伟力。
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经济与管理学院师生重温“飞虎队”神出鬼没的传奇斗争与沙沟受降的光荣时刻,不仅感悟了铁道线上不朽的抗战精神,更深入领略了枣庄作为“铁道游击队故乡”所承载的厚重人文历史与独特民俗文化底蕴。
文化场馆:对话古今,深植自信之根
文化场馆架设起贯通古今的智慧桥梁。
在山亭区青龙山古陶博物馆,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实践团穿梭于从春秋战国古陶珍品到汉代陶俑艺术的长廊。原始彩陶的质朴纹饰、精湛的汉代陶俑工艺,无声诉说着千年文明的辉煌。考古故事填补历史空白,激发了青年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文明薪火的责任担当。
在墨子纪念馆 & 滕州博物馆,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实践团在科技赋能下对话先贤。全息投影《墨经》机关术、可操作的杠杆滑轮系统,让古代科技智慧触手可及;AI“墨子”对话程序引发“兼爱非攻”思想与当代科技伦理的深度碰撞。在“礼乐华章”展厅,青铜弩机的精妙、画像石上的百工图景,解码了古滕州“百工之乡”的创新基因,为现代工程技术和城市发展汲取了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启示。
非遗场馆:活化传承,激扬创新之力
非遗场馆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在坝子崖村非遗小院,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实践团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引,聚焦班墨文化(鲁班、墨子)。三维动画复原古建精粹,智能榫卯模型互动解密,生动诠释“精益求新”的工匠精神内核。巧妙链接现代智能制造理念,让千年智慧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激荡回响。
在水泉镇酱油公社,文学院志愿服务队深入晾晒场、发酵室,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述“时间的味道”——古法酿造流程。围绕“工匠精神与职业发展”展开的深度交流,使学子们从古法晒酱的“时间哲学”中领悟坚守与创新的真谛,文化自信与传承使命油然而生。
产业场馆:躬行实践,砥砺担当之肩
产业园区与博览园成为感知时代脉搏、强化使命担当的生动课堂。
在峄城区冠世榴园 & 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校团委新媒体中心实践团深入调研“秋艳”石榴良种培育及“石榴+”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从田间地头到精深加工,从品牌打造到市场拓展,学子们亲证“小石榴”如何“链”动大产业,深刻感悟鲁南大地结出的乡村振兴硕果。
在枣庄工运史展馆 & 中兴文史馆,校学生会实践团探寻枣庄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与工人运动的壮阔历程。民族工业的筚路蓝缕与工人先锋的爱国奉献,交织成一曲产业报国的时代强音。“科技赋能产业”的鲜活案例,让学子们深刻认识到产业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实根基,强化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责任意识。
创新赋能:构建“场馆思政课”三维育人闭环
枣庄学院“场馆思政课”成功构建了“沉浸式体验打底、互动式参与深化、创新性转化升华”的三维育人闭环。
“活”化历史: 红色场馆实景还原,让历史事件可感可触,信仰教育入脑入心。
“智”联古今: 文化场馆巧用科技(全息、AI、数字化),架设传统智慧与现代认知的桥梁。
“新”火相传: 非遗场馆通过技艺体验与现代诠释(三维建模、智能互动),激活传统生命力。
“实”证发展: 产业场馆“参观+深度调研”结合,让发展成就可知可感,强化现实担当。
从专业融合上,各学院立足学科特色精准发力:工科聚焦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创新;文科侧重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播转化;理科注重科学原理的科普化呈现。实现了场馆资源与学科优势的深度互补,赋予思政教育以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与实践效度。
从烽火岁月的红色印记,到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从匠心独运的非遗传承,到活力迸发的产业图景,枣庄学院以遍布鲁南的丰富场馆资源为立体化、场景化的育人新支点,成功推动思政教育从“小课堂”走向社会“大天地”。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广大枣院学子在“场馆思政课”的淬炼中,汲取信仰力量、深植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思维、砥砺实干担当,将知识才干转化为服务地方、贡献社会的青春行动,交出了无愧于新时代的“枣院答卷”。
(袁心、焦成冉)
(图片由枣庄学院提供)
责任编辑: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