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创高地加力逐鹿AI:大手笔启动“模域空间”
摘要: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的余杭,是浙江科创高地、未来产业集聚地。此番,观察当地的最新“落子”,其实亦反映着浙江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前沿省份,加快塑造竞争新优势的路径所在。
中新网杭州9月20日电(记者 王逸飞)自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来,各地在抢滩人工智能方面频频推出大动作。
20日,浙江双料“第一区”(经济第一区、数字经济第一区)——杭州市余杭区举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暨打造“模域空间”人工智能高地大会,启动“AI+”产业生态园区“模域空间”,发布系列支持举措,释放进一步加力人工智能的信号。
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的余杭,是浙江科创高地、未来产业集聚地。此番,观察当地的最新“落子”,其实亦反映着浙江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前沿省份,加快塑造竞争新优势的路径所在。
强产业——“人工智能是一个时代”
今年,“人工智能是一个时代”的理念在浙江官方会议中多次被强调,该省明确提出“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打造万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成为其“任务书”的重要一条。
结合这一背景,不难看出,落地“模域空间”既是余杭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前瞻布局,亦是作为未来产业优等生,在“强产业”导向下的落实之举。
按照官方介绍,“模域空间”以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中心约6.5万方产业空间为核心载体,同步打造AI杭州开发者线下社区,重点围绕算力、数据、模型及智能体、智能终端及应用四条细分赛道,建设以高性能智能算力和高质量数据集为基础设施,以模型与智能体开发为核心生产力,与行业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AI+产业生态园区。简单来说,它是为各类人工智能创新主体打造的集聚平台。
当下,余杭正加快构建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为特色的“1+3+X”未来产业体系,这需要依靠创新链、产业链间的“化学反应”,而“聚沙成塔”正是前提。值得注意的是,“模域空间”虽是促集聚的新动作,但也带有熟悉的“余杭味道”。
“它在发展定位上瞄准‘有核无边、全区引领、多点示范’的产业发展路径,致力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有效辐射并带动周边园区,努力打造集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场景落地、生态协同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杭州未来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郭云伟说。
这极易让人联想到距“模域空间”仅3公里的梦想小镇。作为浙江互联网创新创业“地标”,其正是以“有核无边、辐射带动”为理念,在近十年集聚初创企业逾3600家。如今,当地聚焦人工智能推出“模域空间”,也是对过往发展经验的充分借鉴。
此前,在人工智能产业分布图上,余杭堪称浙江的重镇。2024年其规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达154家,实现营收949亿元,在全省占比约16.37%。随着“模域空间”启动,当地也提出更高目标——到2027年,在杭州未来科技城高标准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到2030年,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800亿元。
强生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环境
记者了解到,“模域空间”虽刚启动,但已吸引相关企业40余家。在其先导区——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中心,余杭也为创新主体准备了良好环境。
该园区重点规划打造创业共享空间、展示中心、开发者部落三大板块。其中创业共享空间是面向人工智能领域开发者、自由创业者和初创企业的综合性实体空间;展示中心主要展示区域算力资源与调度、大模型交互、智能终端产品、场景开放与应用示范案例等,打造企业了解和参与余杭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窗口;开发者部落作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工作坊、技术沙龙等促进交流合作。
在软环境方面,余杭也从壮大市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做强做优发展环境等多个维度发布系列支持举措。园区还会为入驻企业提供资产运营、产业链招商、品牌建设等全生命周期的“保姆式”服务。
过去十多年,余杭实现从城市郊区到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华丽转身”,依靠的是抢跑数字经济的敏锐眼光,更离不开“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一营商环境招牌的树立。如今在建好人工智能发展生态方面,当地的着墨力度仍在持续增大。而且,这并不仅在“模域空间”之内。
今年,余杭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推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并对企业保费最高补贴80%。参保企业若成果转化失败,保险将赔付相关成本。截至目前,已有8家企业完成投保,7家企业的参保工作正处制定方案或审批中。
从全省看,余杭也是浙江聚力“强生态”,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环境的缩影。
今年,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打造高能级万亿产业生态等多方面列出27条支持政策。杭州、温州、绍兴、湖州等地也纷纷发布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通过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浙江人工智能产业活力正不断被激发。
强应用——让“百模千态”赋能千行百业
透过余杭的“模域空间”,还能看到浙江在“强应用”维度的鲜明导向。
前述会议上,余杭同时发布第二批城市机会场景“双清单”,包括11项场景组成的政府需求清单,以及28项技术组成的企业能力清单。
城市机会场景是政府主动开放各领域真实需求,为企业技术、产品提供具体应用环境,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的机制。7月,余杭在浙江首推“双清单”机制,彼时推出的20项政府场景需求中,目前已落地10项,另外10项正逐步深化建设方案。
例如“车路云一体化”场景由经信部门牵头,余杭区交投集团建设,海康智联提供技术支持。目前该场景已部署64个智慧路口、50个直连路口,对330辆传统公交车和200辆传统出租车完成网联化改造,当地也建成浙江里程最长(23.5公里)的自动驾驶公交示范线。
此番,余杭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推出的第二批政府需求,涉及社会民生、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等领域,向企业传递出携手写好“人工智能+”文章的邀约。
“我们将加快从简单‘给政策’‘给项目’向‘给机会’‘给场景’迭代,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作用,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下,浙江正通过争创全国行业应用基地,加速落地一批牵引力强、影响力大的应用场景等,推动“百模千态”赋能千行百业,以实现人工智能的价值变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认为,从“模域空间”启动到一系列配套举措的落地,不仅有助于余杭形成经济新生态、发展新范式,也为浙江各地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点位突破和制度创新,带来了新启示。
责任编辑:宋璟
(原标题:浙江科创高地加力逐鹿AI:大手笔启动“模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