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书写新时代青春华章
摘要:传承和发扬东北抗联精神,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历史追思层面,更要融入日常工作的全流程各环节各方面。
陈子龙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东北抗日联军以其不屈不挠的斗争,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中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凝聚着无数抗联将士的热血与生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骄傲。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新征程上实现新发展。
深刻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斗争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入理解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推动新时代发展的思想源泉。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灵魂。东北抗联将士始终坚定革命信仰,将个人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在孤悬敌后的斗争中,杨靖宇写下“为祖国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赵一曼面对日寇酷刑仍高呼“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他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东北抗联精神的使命担当。东北抗联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成立,其斗争目标不仅是抗击侵略,更是捍卫民族尊严。冷云、胡秀芝等抗联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毅然投江殉国,用生命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
血战到底的顽强斗志——东北抗联精神的奋斗内核。东北抗联的斗争史,就是一部血与火的顽强抗争史。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将士缺衣少粮却依然坚持战斗,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血战到底、绝不屈服”的英雄气概。
领悟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东北抗联精神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东北抗联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的极度匮乏,将士们始终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战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时代,我们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东北抗联精神是增强使命担当的精神动力。东北抗联将士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展现了强烈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我们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幸福的重要使命,要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指引,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北抗联精神是提升斗争能力的重要法宝。在与日本侵略者斗争中,抗联将士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展现出了高超的斗争艺术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新时代,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不断提升斗争能力,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赢得主动。
践行使命担当 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日常
传承和发扬东北抗联精神,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历史追思层面,更要融入日常工作的全流程各环节各方面。
以忠诚为魂,在日常工作中体现政治担当。东北抗联将士面对强大敌人、恶劣环境,用生命捍卫对党的忠诚。作为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始终是第一要求,在任何工作中都要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要做到“心中有党”,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时坚决做到不打折扣、不做选择、不搞变通;要做到“心中有责”,对各项工作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始终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以调研为基,在解题破局中践行为民情怀。东北抗联能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是因为他们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深得群众信任和支持。我们要传承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基层一线做好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需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惠民利民的政策举措。
以实干为本,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作风。东北抗联在面对强敌环伺、孤悬敌后的恶劣环境中,依然坚持战斗,凭的就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过硬作风。在急难险重任务、矛盾困难和复杂问题面前,同样需要这种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始终做到科学应对、主动破解,敢于担当、勇于作为,马上就办、狠抓落实,以实际行动展现优良作风。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我们要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不断激发自身的奋斗动力和创造活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中国经济导报)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