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海:“投资于人”要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摘要: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体现在推动更多资金“投资于人”去服务民生,尤其要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5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人大深圳社会科学沙龙”第55期举办。本期沙龙为“‘十五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前沿洞察”系列第三讲,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执行院长、教授,人大深圳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春海作题为“如何理解“投资于人”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主题演讲。于春海指出,2025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的提出,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体现在推动更多资金“投资于人”去服务民生,尤其要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于春海认为,人是消费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统筹总供给和总需求就是要建立一个消费投资创新的互动机制,要考虑宏观经济短期的动态平衡和长期的高质量增长。投资很重要,消费很重要,但是在不同时期,会存在投资和消费哪个更重要的争论。近年来我国扩内需的过程中,也存在投资驱动和消费驱动的争论。目前政策上已经形成投资和消费应该良性互动的共识。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讨和政策实践,同样也涉及创新、投资、消费等等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之后,其中一个关键的点就是投资和人要结合在一起。必须把投资导向人的多维度的需求,导向人的全面发展,导向创新和高质量增长。这样才可能在民生改善和高质量增长之间以及短期平衡和长期增长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作用,也就是说,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相互权衡必然演变为所谓的“投资于人”的政策导向。
首先,投资于人本身。高质量发展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基础。消费增长、民生改善以及整个经济安全等等一系列问题,高质量发展是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自主创新,需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这当中最核心的就是人。人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增加育儿补贴和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有助于提高生育率,增加人的量。提升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更好地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常住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有助于提升人的质。将更多的资金资源“投资于人”,不仅能够培育和增加新的人力资本,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激发创新潜力,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其次,投资于人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模式变化,经济社会发生了变化,需求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不再是简单满足于吃饱穿暖,产生更多的新需求,如文化、旅游、医疗和养老等。这些新的需求能否实现,依赖于供给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不同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供给结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把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从而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供给结构的动态变化。通过投资方向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国内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消费形态、消费方式、消费对象和消费目的的变化。消费目的不再是简单的生存性消费,而是发展性的,甚至可能是一个享受性的。那么生存、发展、享受或者是提高生活品质,需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人是有这样的需求,必须投资于人的需求。
还需要通过过有效投资来打通消费与流通和分配各环节的堵点和卡点。充分发掘消费潜力所需要的“供给”,不仅包括优质产品和服务自身的供给,还应当包括消费制度环境和配套服务的供给,包括完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大市场、创新市场业态。
还要考虑投资于人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个人消费力依赖于收入水平。劳动收入的消费倾向要明显高于资本收入,提升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是提升消费潜力的关键。就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必须通过一些投资体制机制的变化以及投资方向的变化,在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同时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同时也要看到,在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的到底是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替代,到底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还是使得一部分就业岗位被淘汰掉?这都是有可能的。因此,需要引导投资向产业升级方向倾斜,强化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产业升级效应。也要增加提升劳动力素质领域的投资,使劳动者在数字经济中找到就业和发展空间,从而用新的就业形态来弥补传统就业岗位不足。即便一些传统的旧的就业岗位消失了,但是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有一些新的就业岗位不断出现。人还是这部分人,还是这部分劳动力,需要通过职业技能提升和终身教育,去提升其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在新的领域当中找到新的就业,从而获取收入。投资于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就是让你有一个稳定的就业和收入,你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就可以维持并且得到提升。投资方面还包括社会保障以及相关公共服务供给,例如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养老等等这样一些领域的投资。
于春海认为,“投资于人”是一个非常广义、多维度的问题。政策措施如何落地,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方方面面的调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人,人有自身的需求。在“投资于人”的政策导向下,不仅要投资于人的能力,还要投资人的需求,投资人的就业岗位,涉及一系列体制机制的转变,当然需要多维度的政策措施支持。“投资于人”实际上正是这样的整体性思维和解决方案的集中的体现。投资于人的多维度需求,实现宏观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动态平衡,同时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高水平发展动态平衡当中更充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充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