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宝坻区成功盘活一闲置用地
强化政策协同应用支撑 立足产业促进链式发展
——天津宝坻区成功盘活一闲置用地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记者朱波报道 天津宝坻区委、区政府积极构建“区级统筹—街镇联动—国资赋能”三维协同机制,扎实实施“立足产业、精准招商、链式发展”的盘活策略,成功与哈尔滨祥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全面启动全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设项目,一块闲置15年的用地得到有效盘活。
“该项目的盘活是对标市委‘十项行动’,和市委对宝坻‘一核两翼’发展定位,以带动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为目标,‘唤醒’现有存量项目资源并提质升级的成功实践案例。”宝坻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说。
持续发力求突破
这块闲置用地项目前身为原天津比克新能源研究院项目部分土地(一期),位于宝坻区京津新城,土地性质为教育用地,占地约130亩,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停工,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原项目因建设规划施工手续不全、地上物合法手续无法办理等诸多原因,虽然数次招商盘活却一直没有好的结果。2023年初,宝坻区委、区政府加大盘活力度,成立比克新能源项目盘活专项领导小组,集中多部门力量寻求重点突破。
多措并举出实招
面对诸多困难,宝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下定决心,坚定必胜信心,灵活多样采取有力举措,从制度机制入手,强化协同破题能力,强力推动盘活。
建立三维协同机制。宝坻区委、区政府统一协调,构建了“区级统筹—街镇联动—国资赋能”的三维协同机制,区领导亲自调度,多部门协同推进,形成盘活最强合力。区教育、规资、住建及属地政府等6部门共同会商,为该项目制定规划许可、竣工验收、办学许可、资金筹措等8个关键环节的专属盘活方案,细化责任分工,排定时间节点,通过“以函代证”、信息共享、并联办理等方式,顺利解决限制项目盘活的政策和资金瓶颈,确保了项目成功盘活。
挖掘释放政策红利。2022年8月,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加快解决我市历史遗留项目不动产登记问题的意见》。区专项领导小组果断抓住这一契机,逐条逐项研究政策原文,将项目盘活实际问题与政策潜力红利相融合,积极向上对接、争取支持,实现该教育用地的存量建筑纳入《意见》适用范围,地上物和土地一起出让,为彻底盘活项目扫清了政策瓶颈。
盘活赋能产业生态。全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的启动,立足发展文旅、教育产业,不仅盘活了原项目闲置用地,更是补齐了京津新城职业教育的缺角,使京津新城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再到职业教育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
链式发展显成效
2024年,该项目通过改扩建原有闲置的2.67万平方米建筑,完成了一期建设(投资1.74亿元),并于当年9月开始招生办学。项目从3月立项到9月开学,实现了四个“当年”,即: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招生、当年开学。
截止目前,该校现有教职工116人、在校生426人。2024年实现营收1549万元,纳税432.4万元,新增就业131人,补缴土地出让金1.08亿元。
“学校立足宝坻区,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以应用型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全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负责人表示。
盘活启示昭未来
2025年3月,该校利用此地块闲置土地,继续扩大建设规模,全面开始二期建设(预计投资2.65亿元),项目整体建成后学生容量可达3600人。通过此项目的盘活,宝坻区总结了3点可以推广的经验启示:
——协同破题,强化政策应用支撑。该项目的盘活,是宝坻区委、区政府构建的“区级统筹—街镇联动—国资赋能”三维协同机制的成功实践,有效确保了盘活质效和时效,且项目盘活过程中最大化应用了市级政策工具,重点解决了教育科研用地上闲置房产的登记问题。
——化整为零,稳步实现“滚动”盘活。原项目地块及周边闲置教育用地共约337亩,宝坻区充分结合新导入项目特点,分块出让、分期盘活,有效缓解投资方资金压力,提高盘活效能。分块:将项目涉及土地收储后,分成两块(130亩、207亩)分阶段出让,其中130亩地块带地上建筑。分期:利用130亩地块分两期建设中专项目,中专项目完成后,利用207亩地块建设大专项目。
——资源引聚,产业生态“链式”发展。全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成功入驻,充分验证了“立足产业、精准招商、链式发展”策略的科学性和可实践性,示范引领效应明显,京津新城区域教育产业集聚态势初步显现。
据悉,2025年,宝坻区在成功引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校、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全人中专等院校的基础上,加大教育项目引进力度,密切对接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等一批教育配套项目,加快全人大专项目建设,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加速建设京津新城高教区。(朱波/摄)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