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中国已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62.8万吨

纪念《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缔结40周年暨2025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成功召开

2025-09-17 13:21 中国发展网 白雪
消耗臭氧层物质 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

摘要:9月1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纪念《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简称公约)缔结40周年暨2025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保护臭氧层、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环节。今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主题是“从科学走向全球行动”。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白雪报道 9月1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纪念《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结40周年暨2025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保护臭氧层、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环节。今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主题是“从科学走向全球行动”。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在纪念大会上介绍,公约签署40年来,国际社会秉持科学精神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缔结并有效实施《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团结合作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推动臭氧层修复和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公约和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践行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典范。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和缔约方,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坚定不移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议定书履约框架下,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以及行政手段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积极引导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已累计淘汰约62.8万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到今年年底,中国预计还将实现9万多吨的淘汰量。作为公约和议定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参与方,中国为促进臭氧层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胡镔表示,公约通过40年来,各国“补天”步履不停,成功淘汰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南极臭氧层空洞不断愈合,公约及蒙特利尔议定书也被誉为最成功的多边环境公约。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深度参与全球臭氧层保护行动,克服自身困难,坚定履行承诺,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占发展中国家总量一半以上,履约成就获得国际普遍赞誉。中方还在科学、技术、管理、政策等领域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在编制国家方案、制定行业整体淘汰计划方面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成功案例,为全球提供可借鉴、可应用、可复制的中国经验。作为全球南方一员,中国今后将继续为发展中国家履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介绍,2016年通过的《基加利修正案》确立了逐步削减氢氟碳化物(HFCs)使用的新目标——这类物质不仅破坏臭氧层,更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强效温室气体。要全面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持续创新并采纳新方法,重点关注绿色、低碳和节能的技术路径。  

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氟碳化物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中国始终是寻求解决方案的合作关键伙伴。中国在2021年批准《基加利修正案》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通过强力执行政策、创新替代技术及实施市场机制,积极推动氢氟碳化物减排。

于会文强调,当前全球履约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消耗臭氧层物质全面淘汰进入冲刺阶段,同时《基加利修正案》生效后履约任务成倍增加,履约面临资金、技术等多重压力。国际社会应坚决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以务实合作推动保护臭氧层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中国将持续推进履约行动,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治理效能,促进绿色替代,与各缔约方、各国际执行机构一道,为保护臭氧层、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制度保障。贯彻落实《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相关部署,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配额许可制度,科学、精准核发年度配额,加强销售、使用企业备案管理,按照履约进程发布相关行业和领域使用禁令,编制副产三氟甲烷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规范,持续强化受控物质源头管控、过程控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全链条监管体系。

二是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治理效能。继续优化消耗臭氧层物质信息管理系统、进出口许可审批系统、四氯化碳生产国家监控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履约监管数智化水平。逐步建立完善受控物质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提升履约科技支撑能力。开展重点行业执法检查,始终保持打击非法活动的高压态势。强化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帮扶指导,推动履约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三是推动行业转型,促进绿色替代。积极引导化工、制冷、泡沫、消防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政策指导、技术示范和资金支持,开展含氢氯氟烃淘汰和氢氟碳化物削减,按计划完成第二阶段含氢氯氟烃淘汰管理计划。支持使用行业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研发,鼓励自然工质制冷剂推广应用,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生产线绿色化改造和产品结构升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产业链,实现履约与发展的双赢。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共建共享成果。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持续加强与各缔约方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履约经验共享、绿色技术联合研发,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与各方携手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创新应用、提升治理效能,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保护臭氧层、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白雪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