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用创新犁铧深耕中国制造沃土,从绿源28年坚守看产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2025-07-02 15:59 咸宁新闻网

7月2日,《新华社》刊发对绿源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倪捷的专访,回顾了这家民族企业28年来深耕实业、以技术突破实现成长的历程。从金华一家小厂发展到行业标杆企业,绿源的成长轨迹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过程。这家企业用实践证明:只有将创新基因植入产业血脉,坚守产品品质,才能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精准创新:解决行业痛点与用户需求

绿源的成功源于以“庖丁解牛”的精准创新,直击产业痛点与用户需求。面对电动两轮车行业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竞争的现状,倪捷指出:“点石成金的时代结束,行业必须回归产品本质。”在同行追逐功能堆砌和概念炒作时,绿源保持了难得的务实态度。

绿源提出的“全场景轻出行”战略,是基于对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深入洞察。这一战略捕捉了上下班通勤之外的接送孩童、宠物出行、即时配送、短途休闲等多种“中短途、中低速、中低负载”轻出行场景。这种场景化思维,将庞杂需求条分缕析:针对电机寿命短,首创液冷电机技术并承诺十年质保,大幅提升耐用性;针对刹车磨损快、安全隐患大,研发陶瓷刹车并承诺三年质保,显著提升安全基准;针对用户“里程焦虑”,突破SOC精准电量显示技术,让剩余里程一目了然。

这种聚焦实际问题的创新方式,为中国制造业突破瓶颈提供了启示:真正的技术突破不在于参数竞争,而在于能否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品质与责任:坚守安全与耐用底线

绿源的核心脊梁,是以“安全耐用”铸就的品质信仰与超越商业的责任担当。“即使增加成本、面临竞争压力,我们也要坚持这些底线思维。”倪捷说,“因为关乎生命安全,是‘道德上的好处’。”在行业价格战盛行的背景下,绿源将安全和耐用视为不可妥协的原则。

液冷电机十年承诺,不仅保障了消费者权益,还通过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降低了制造环节的碳排放,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陶瓷刹车技术的突破,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产品端的具象化体现。绿源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负责任态度,将循环经济与国家“双碳”目标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可依赖的日常出行体验。

这种超越单纯商业考量的道德坚守与责任伦理,正是中国制造赢得市场尊重、走向世界舞台的精神底座与价值基石。制造业的竞争不仅是技术和价格的竞争,更是价值观的竞争。只有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才能赢得市场的长期认可。

布局多元场景:构建开放产业格局

绿源的战略眼光体现在其全场景轻出行的覆盖和全球化布局上。除了传统的通勤工具,电助力自行车(LYVA)、休闲三轮车等产品,精准覆盖了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细分场景,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尤为可贵的是其“产业链出海”的前瞻视野与务实策略。绿源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亚非新兴市场,不仅出口产品,更推动产业链协同出海,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技术标准输出、产业生态共建的跃升,彰显中国制造国际化新高度。这为当地提供绿色交通方案,贡献全球产业升级的“中国智慧”。

高质量发展呼唤定力、智慧与格局

绿源28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长期主义对短期逐利的超越。当倪捷深刻剖析奢侈品式溢价与无品牌化价格战这两大误区,并坚定倡导“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发展路径时,实际上为中国制造业指明了一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范式: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诚信为灵魂,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这份专注、创新、对品质的苛求、对责任的担当,让绿源在历经行业起伏周期后,依然能在AI机器人底盘、车联网等前沿领域从容布局,以技术创新之犁,坚定耕耘着中国制造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未来图景。

绿源的故事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企业需要定力、智慧和格局,通过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坚守品质与责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远发展。(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