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与区域共振 与创新同频——长安银行的绿色金融新答卷

2025-08-05 15:08 咸宁新闻网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对于扎根地方的城商行而言,如何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自身禀赋,扎实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成为城商行共同面对的课题。

深耕三秦大地16载的长安银行,作为区域金融主力军,正以其特色实践书写绿色金融的“长行答卷”:依托能源大省的转型需求,发挥地方法人银行的决策优势,并勇于推动投行业务创新,为区域经济绿色蝶变注入澎湃金融动能,更成为与区域经济转型共生共进的典范样本。

扎根三秦大地:能源大省转型中的金融使命

陕西是传统能源大省,煤炭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三,然而,能源富集的另一面,是产业结构偏重、减排压力巨大的现实挑战。推动高碳产业绿色转型、激活生态资源经济价值,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长安银行作为省级地方法人银行,敏锐地将自身发展脉搏与区域战略同频共振,找准了绿色金融的发力支点。

城商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地缘深耕”,必须深刻理解地方经济结构特点、核心产业转型痛点和重大战略部署,将地方需求精准转化为可操作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避免“大而全”,追求“专而精”。在长安银行第三个五年规划中,绿色低碳产业被列为重点支持领域,长安银行并非简单地宏观布局,而是深度结合陕西省情:北部的榆林、延安等能源重镇,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化工产业低碳改造;中部的关中平原,支持先进制造业绿色升级与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南部的秦巴山区,则重点投向生态保护修复与绿色高效农业。这种基于自然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阶段的“一地一策”差异化布局,确保了金融资源的精准滴灌。

决策链路短、市场响应快,是地方法人银行服务区域经济的天然基因,长安银行将这一优势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2021年8月,该行即成立由行长亲自挂帅的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涵盖总行所有核心部室。这套高效协同机制,打通了从战略制定、政策落地到项目审批的“高速通道”。一个典型案例是,该行2024年7月成功发行的首笔1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从筹备到簿记发行高效、稳健,最终以2.14%的票面利率创下彼时“全国同评级同期限金融债最低利率”及“陕西省同期限金融债历史最低利率”双纪录,高效执行背后,正是扁平化决策体系带来的敏捷优势。

投行破局:创新工具打通绿色融资新动脉

如果说扎根区域是长安银行绿色金融的根基,那么以投行业务为突破口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则是其破解绿色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胜负手”。绿色项目往往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仅靠传统信贷难以满足其全部融资需求。长安银行突破信贷依赖,善用投行思维与工具创新,在绿色债券与债权融资计划领域大胆探索,成效斐然。

2024年7月18日,长安银行首笔绿色金融债的成功发行,该债券不仅利率创下新低,更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的线上精准推介,成功吸引工银瑞信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等头部公募,以及陕西信合、秦农银行等本土金融机构踊跃参与。全场认购金额高达56亿元,超募5.6倍,参与机构超30家,最终中标机构超10家,多层次投资主体的广泛参与,彰显了市场对其信用资质和绿色发展战略的高度认可,更重要的是,该债券存续期内,长安银行对募集资金采取“全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的方式进行严格管理,持续跟进储备项目审批及投放进度,加强业务管理推动。

截至2025年6月末,该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投放达10亿元,投放领域涵盖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及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三个一类类别,具体涉及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二级类别,确保资金全部流向“真绿”领域。

更具借鉴价值的是该行在债权融资计划领域的创新实践——西安高新云轨(有轨电车试验线)项目债权融资计划,这不仅是长安银行的首单绿色债权融资计划,更是全国首单增强型并购债权融资计划。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结构化设计,突破了传统项目贷款的诸多限制,有效降低了项目主体的综合融资成本,为西安高新区快速轻型轨道交通系统提供了关键资金保障。这一开创性实践,成功将投资银行承销业务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融资新模式。该项目也先后荣获2022年“GF60绿色金融奖·最佳创新实践奖”及2023年第六届金融业年度品牌案例大赛“绿色金融年度案例奖”,创新价值得到业界认可。

截至目前,长安银行投行承销业务规模累计已突破380亿元,绿色项目占比较为显著,“绿色债券发行+绿色债权融资”的全链条投行服务体系正日趋成熟,为能源企业低碳转型、绿色技术研发提供了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深耕闭环:从输血到造血的绿色金融生态

长安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不止于资金投放,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闭环,深度融入陕西经济绿色转型的肌理之中。

面对省内庞大的传统工业基础,长安银行实施精细化的信贷策略:一方面,严格执行绿色金融“一票否决制”,对违反环保政策、未达到绿色信贷标准的“高碳低效”项目坚决不予准入,从源头遏制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对钢铁、化工、煤电等传统高碳行业中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超低排放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和项目,则提供优惠利率融资等差异化支持政策,助力其实现“棕色产业”的绿色升级。这种“堵疏结合”的策略,既守住了生态红线,又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金融缓冲带和动力源。

在“破旧”的同时,长安银行更大力“立新”,积极培育绿色产业新增长极。信贷资源重点向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节能环保设备制造、污染治理等产业倾斜。2024年8月,长安银行特色产品“绿色金融快速贷款”(长融·绿金快贷)正式上线,该产品有力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长安银行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76.95亿元,绿色信贷增速远超全行贷款平均增速,绿色产业正成为其资产组合中蓬勃发展的新板块。

风险管控是绿色金融行稳致远的基石。长安银行前瞻性地将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了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三道防线”机制,通过“人防+技防”结合,将环境风险因素深度嵌入客户准入、授信审批、资金拨付、贷后监控等全流程。同时,积极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极端气候事件及政策转型对资产组合的潜在冲击,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风险。

制度筑基:打造绿色金融的“长行范式”

绿色金融的长期健康发展需建立涵盖战略规划、政策制度、流程管理、考核激励、信息披露等全方位的保障体系,确保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风险可控性。

长安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差异化竞争力,不仅源于其地域优势和业务创新,更在于其将绿色金融理念上升至公司治理层面,构建了一套制度化、体系化的保障机制,锻造出“敏捷组织+刚性制度”的双引擎。

在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长安银行以其扎根陕西的定力、投行创新的锐力和制度筑基的耐力,不仅为能源大省的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的金融活水,更清晰勾勒出城商行在绿色金融大潮中的独特价值定位与发展路径。

未来,长安银行还将继续秉持金融初心,发挥区域金融“主力军”担当,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把握区域经济转型机遇,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推动绿色金融业务质效双升,谱写绿色金融创新答卷,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