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中国—东盟油棕绿色韧性产业链,探索大宗商品贸易合作新模式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油棕(棕榈油)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已形成高度互补的供需关系。棕榈油作为全球产量最高的植物油,占全球植物油总产量的30%以上,其中印尼与马来西亚贡献约85%。中国则是全球主要进口国,90%以上的进口棕榈油来自东盟。尽管双边贸易活跃,但棕榈油供应链仍面临环境与安全双重挑战。在“双碳”目标与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国对进口农产品的可持续性要求日益提高,强化与东盟绿色合作、共建韧性供应链已成当务之急。
一、中国—东盟棕榈油贸易与产业合作现状
中国对东盟棕榈油进口持续增长,并在全球市场中仅次于印度,成为第二大棕榈油进口国。过去五年中,进口量波动较大,2019年达671.9万吨的峰值,随后在2020至2022年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619万吨左右;2023年因供应减少和价格上涨,进口量降至437.7万吨,但2024年进口量迅速回升至515万吨。根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棕榈油的年需求量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000万吨。棕榈油在中国主要用于食品加工、日化和生物能源等领域,是保障食用油供应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盟的印尼和马来西亚是全球主要棕榈油生产国,2024年印尼毛棕榈油产量约4600万吨,马来西亚产量约1870万吨,两国的总产量合计占据了全球棕榈油市场的约83%。中国市场对东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4年将继续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在政府层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已签署多项协议,旨在确保棕榈油供应的长期稳定。2023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达成扩大棕榈油出口协议,并计划将出口量翻番。企业间的合作同样在不断加强,众多中国企业已着手投资于东盟国家的棕榈油上游种植与加工领域,以确保棕榈油供应的稳定性。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在棕榈油产业链上的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二、绿色发展与韧性建设现状
近年来,印尼和马来西亚在应对棕榈种植引发的生态问题上采取了更严格的绿色措施。印尼自2011年启动可持续棕榈油认证(ISPO),并于2020年升级为强制标准,覆盖550万公顷种植园;马来西亚自2015年推出大马可持续棕榈油认证(MSPO),并于2017年宣布其强制实施。这些举措显著减少了油棕扩张导致的森林砍伐。印尼自2018年起暂停新种植许可,并加强对雨林转种植园的管控,推动绿色生产意识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在可持续棕榈油的推广上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2018年,中国成立了可持续棕榈油联盟(CSPOA),并逐步提升市场中RSPO认证产品的占比,2024年迎来首批“身份保持”级别的RSPO认证棕榈油进口。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了全球可持续供应链的合作行列。
在产业链韧性建设方面,尽管中东盟在棕榈油供应链的稳定与韧性上已有一定进展,通过大宗贸易协议和企业投资等手段增强了供应链控制力,但目前仍缺乏专门的风险预警与应急协调平台。新冠疫情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性,东盟国家的政策调整对中国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进一步强调了强化双边沟通与协作的必要性。综上所述,尽管中国与东盟在绿色韧性体系建设上已打下坚实基础,但仍需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完善机制。
三、绿色韧性体系建设问题与挑战
(一)绿色合作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中国—东盟之间尚缺一个专注于棕榈油可持续发展的专项合作机制。双方的互动主要停留在贸易和投资层面,缺少政府间定期对话的平台来协调绿色议题。如在应对欧盟“无毁林”新规时,印尼、马来西亚各自向WTO提起申诉;而中国虽为主要买家,却没有参与相关协调,对共同立场的形成助力有限。又如区域内缺少联合研究和政策沟通,关于绿色种植、碳足迹、生态补偿等议题各国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这种机制的缺乏,导致绿色合作大多依赖于临时性和项目化的形式推进,因此难以有效规划和实施长期的合作战略。
(二)绿色技术应用推广不足
不论是在东盟的产地,还是在中国的加工和消费环节,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亟待进一步地加强和推动。在种植端,东盟小农生产者众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尽管存在如低甲烷排放的废水处理、生物质能利用等先进增产和环保技术,但这些技术尚未在东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先进经验如“零烧芭”更新种植园、油棕套种粮食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局限于示范项目,未形成行业标准。在加工端,绿色精炼工艺、节能减排设备等推广不足。此外,中东盟之间技术交流不够通畅,中国在数字农业、遥感监测等方面的技术潜力尚未用于帮助东盟提升绿色生产能力。由于技术推广的不足,产业链整体的绿色化进程受阻,导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依然严峻。
(三)可持续认证体系存在障碍
目前棕榈油领域存在多个认证体系并行,标准互不衔接,影响贸易便利和绿色转型。全球层面,RSPO认证因标准严格在国际市场具有公信力,但东盟许多中小企业难以负担认证成本,RSPO在印尼和马来西亚的覆盖率仍然有限;同时,中国市场对RSPO认证产品的需求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仅占消费总量的约8%。区域层面,印尼ISPO和马来西亚MSPO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面广但门槛相对RSPO低,国际认可度不足。中国目前尚未设立官方的棕榈油可持续认证体系。进口商主要关注价格和品质,对进口棕榈油是否经过可持续认证没有硬性要求。这导致了认证体系间互认的缺失:东盟出口的棕榈油,即便符合ISPO/MSPO标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未能享受区分定价或政策优惠;而中国企业在采购可持续油脂时,同样缺乏明确的认证标识指引。总体而言,标准碎片化和互认缺乏,削弱了认证对产业链绿色升级的推动作用。
(四)跨境供应链管理不完善
棕榈油跨境供应链长且复杂,当前在可追溯和风险管理方面仍有短板。首要问题在于供应链的透明度不足。中国进口商在从贸易商采购棕榈油时,往往难以追溯其上游的种植来源,更难以监控毁林、侵占泥炭地等不当行为的发生。这使中国企业面临隐形的声誉和合规风险——例如一些国际终端买家要求供应链零毁林,如供应商未达标可能丢单。其次,信息共享滞后。跨国运输和贸易过程中缺少统一的信息平台,各环节对库存、运输、需求的动态掌握不充分,难以及时应对供需波动。再次,物流基础设施瓶颈依然存在。棕榈油大宗运输依赖海运,然而,在港口储运、冷链管理以及内陆物流等领域,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尚存在不足,这导致在疫情等特殊时期,运输延误和成本上升的问题尤为突出。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不足既影响效率,也对绿色合规构成挑战,由于供应链缺乏有效的追踪机制,因此难以及时识别并剔除那些不符合绿色标准的供应来源。
四、绿色韧性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绿色合作机制
建议商务部牵头,与东盟相关国家成立中国—东盟油棕绿色发展合作工作组或联盟,搭建一个常态化的沟通协调平台。在政府层面,定期召开部长级或高官级会议,并设立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围绕可持续种植、贸易便利、供应链安全等主题开展政策对话,共同绘制合作路线图。在行业层面,鼓励两国行业协会、智库建立合作网络,联合开展棕榈油可持续发展研究和交流,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此机制需兼顾双边与多边合作的统筹协调:既服务于中国和主要产油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双边合作,也可与东盟框架及CPOPC等机制相衔接,产生区域联动效应。通过构建机制化体系,将原本零散的项目合作整合为系统的制度安排,从而确保绿色合作能够有组织、有规划地稳步推进。
(二)推动绿色技术共享与本地化应用
发挥中国和东盟各自优势,在棕榈油全产业链加强绿色技术合作。建议商务部设立中国—东盟绿色油棕技术合作专项计划,联合攻关关键绿色技术并在东盟落地。重点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高产抗逆良种选育,帮助提高单产从而减少扩低压力;智慧农业技术,在种植园开展水肥一体化、病虫害智能防控等,实现减污降碳和能源自给。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可在主要产油国建立绿色示范农场/工厂,展示先进技术并培训当地农户和技工。对于适宜东盟小农的小型机械、数字化管理工具等,可通过援助和优惠贷款支持其购置使用。通过这些举措,将中国的技术和装备优势转化为东盟生产力,提高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水平。
(三)推进中国—东盟认证体系互认与对接
为消除可持续认证障碍,提升认证在贸易中的作用,建议加强中国与东盟在棕榈油可持续标准方面的互认合作。一是官方互认:中国可与印尼、马来西亚探讨签署棕榈油认证互认协议,认可对方的ISPO、MSPO认证结果。二是标准对接,探讨创建“中国—东盟可持续棕榈油”联合认证标签,一个认证满足双方要求,降低企业双重认证成本。三是鼓励企业采信:积极推广RSPO等国际认证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并鼓励大型进口商及食品企业优先考虑采购经过严格认证的棕榈油。政府可通过发布官方指南、推行绿色公共采购计划等多种途径,向市场传递清晰明确的信号。通过政府承认和市场激励并举,逐步使认证体系成为连接绿色供需的桥梁,让可持续生产者获得市场回报,促进中东盟产销双方共同迈向绿色供应链。
(四)提升企业绿色转型与抗风险能力
企业是产业链运转的主体,其绿色转型和韧性提升是体系建设的微观基础。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激励并助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绿色转型方面,对进口、加工和应用棕榈油的企业开展可持续供应链培训,推广最佳实践案例,鼓励更多食品龙头企业跟进。在韧性提升方面,引导企业加强供应链多元化管理,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或供应商。鼓励国内油脂企业与印尼、马来的上游企业建立产销联盟或签订长期合同,锁定一定比例的年度供应量。大型进口商应建立合理的商业库存制度,在国际市场紧张时保障数月用量。在数智化方面,支持企业建设从种植园到终端的供应链管理数字平台,实现对物流、库存、订单的可视化管控,提升对突发情况的处置效率。(咸宁新闻网)
(作者:邓祥征,北京工商大学;刘禹含,北京工商大学)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