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西工大实践团续写岚皋篇:富硒果园里的“推普兴农”实践记

2025-08-07 15:40 咸宁新闻网

2025年8月,陕西省岚皋县四季镇木竹村的400亩猕猴桃园里,迎来了一群西北工业大学的“新农人”。“声润三秦 工兴乡韵”实践团扎根于此,他们将普通话当作“新农具”,探索如何用语言的力量赋能富硒产业、助力品牌升级,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的岚皋注脚。

支书指路:推普是“新农具”

带着推广普通话、服务产业的双重使命,实践团抵达木竹村。指导老师曹静与队长陈卓枫第一时间采访了村支书祝振攀。祝支书开门见山:“要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让游客有更好体验,学好、用好普通话就是咱乡亲们必须掌握的‘新农具’!”这席话点明了推普与产业振兴的深层关联。曹静老师表示,团队将结合产业需求,为村民提供针对性普通话培训,提升他们对接市场的能力。

图1:指导老师曹静、队长陈卓枫采访木竹村祝振攀支书

果园采风:乡音淬炼品牌故事

实践团深入翠绿的猕猴桃园。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队员们用流利的普通话与果农交流,收获的是带着乡音却努力清晰的回答:“咱这富硒土、山泉水浇灌,全程零农残!”队员们俯身记录种植细节——从土壤特性到生态管理,细心地将果农朴实的经验,转化为富有吸引力的品牌语言,思考着如何用普通话精准传递产品价值。

图2:实践团前往木竹村富硒猕猴桃种植园途中

图3:岚皋县四季镇木竹村富硒猕猴桃种植园风貌

镜头与语言:打造“硒”引力

针对“藏在深山无人识”的痛点,实践团迅速启动“推普+品牌”行动:

镜头为笔: 拍摄果农精心修枝疏果的画面,捕捉青山绿水环绕的生态果园。

普通话为墨: 撰写简洁有力的解说词,突出“天然富硒”“零农残”的核心价值。

短视频为桥: 用标准发音和专业表达,将“富硒”等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易懂的语言,搭建从果园到消费者的认知桥梁。

图4:实践团队员拍摄猕猴桃宣传短视频素材(场景一)

图5:实践团队员拍摄猕猴桃宣传短视频素材(场景二)

声传千里:普通话点亮“绿宝石”

在最终成片中,清晰的普通话解说与生动的画面紧密结合。从硒元素的营养价值到山泉水灌溉系统,复杂概念被转化为亲切易懂的表述。团队指导老师曹颐戬强调:“用标准语讲述乡土故事,才能让‘富硒猕猴桃’从产地特产升级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这些承载“西工大智慧”的短视频,正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岚皋的这颗“绿宝石”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6:实践团队员拍摄助农宣传短视频

言为金桥:通向更远的市场

“推普不仅是学说话,更是给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指导老师曹静总结道。当普通话成为解读技术、沟通市场的钥匙,实践团在岚皋的足迹已超越语言培训本身——以言兴产、以语润心,让乡土资源在标准语汇中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传播的力量。(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