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青春丈量生态中国 科技守护江淮清流:合工大食生学子解码巢湖治理与“引江济淮”科技密码

2025-08-07 15:44 咸宁新闻网

7月13日至26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赴巢湖市、马鞍山市调研长江-巢湖生态保护成果及“引江济淮”工程成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跨越巢湖流域500余公里,深入蓝藻治理前线、国家水利工程核心区、生态修复示范区,以专业视角解码“绿水青山”背后的科技密码,用青春行动践行“国之大者”的生态嘱托。

图1 团队成员于“引江济淮”工程蜀山泵站合照

技术攻坚:蓝藻治理的科技突围

直面巢湖蓝藻季节性暴发、威胁饮用水安全的核心挑战,团队在杨义华老师和王庆棣老师指导下,于蓝藻科普馆系统学习蓝藻危害、分季治理策略及“卫星预警-湖面打捞-岸线拦截”的立体防控体系。同时,团队深入包河区河口藻水分离站,详细考察了藻水分离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为后续水质检测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 团队成员于蓝藻科普馆系统学习

水利命脉:引江济淮的硬核支撑

为探寻“引江济淮”工程对保障皖北、豫东数千万群众饮水安全的战略意义,团队实地调研蜀山泵站,探究国家水网运行逻辑。面对跨流域调水的复杂难题,工程师王雅斋详细解答了团队的疑问,阐释了工程如何为合肥等城市补充水源,并成为“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的关键保障。当了解到泵站“仅需5至6秒即可注满标准游泳池”的效能时,团队成员深感震撼,纷纷表示:“传播工程价值,守护水质安全,是我们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3 蜀山泵站集控中心王雅斋工程师向实践团队介绍数据和解答问题

生态重生:湿地修复的科学路径

针对流域湿地退化引发的水质与农业问题,团队聚焦水质监测展开调研。大圩镇葡萄园农户曹阿姨向队员介绍:“灌溉水源引自巢湖,水位上涨时又回流补充巢湖。”这背后,是大圩湿地通过河道疏浚与蓝藻打捞构建的“农业-生态”共生体系,既惠及生产,也促进了巢湖水系循环。

图4 农户曹阿姨为团队成员讲解种植用水等问题

转赴“巢湖之肾”十八联圩湿地和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对比调研,团队深刻认识到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及构建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中的核心作用,并以青年之声呼吁公众提升生态保护与水质安全意识。

图5 团队成员于南淝河-十八联圩湿地合照

青年答卷:从实验室到江河的知行合一

为科学评估“引江济淮”工程对长江-巢湖流域的水质改善效应,团队在藻水分离站拦截坝内外、派河船闸口、蜀山泵站、“引江济淮”二期工程航道、南淝河(大圩段及十八联圩段)等7类关键节点精准采集19份水样。依托学校实验室进行深度检测,数据分析揭示:水质长效提升需三重支撑——生态保护强化水体自净能力,湿地工程有效拦截面源污染,全民节水意识与环保行动筑牢末端防线。这份详实的“水足迹”报告,印证了系统治理与公众参与的必然性,更发出了共同守护江淮清流的青年倡议。

图6 团队成员在派河巢湖口进行水质分区取样

图7 团队成员在合工大食品楼实验室对所取水样进行处理

从实验室走向江河湖库,合工大食生学子以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解码科技,深刻理解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他们的调研成果不仅是一份实践报告,更是新时代青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以青春智慧守护江河安澜的生动答卷。(张正熙、杨濮硕)(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