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护航 聚爱前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25年关心关爱易地扶贫搬迁儿童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自2025年3月21日至2025年6月21日,由黔西南州妇女联合会主办,黔西南州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承办的“幸福护航 聚爱前行”关心关爱易地扶贫搬迁留守儿童活动,再次在木陇街道的新隆社区、永安社区和南兴社区温暖启动。志愿者们秉持“在地资源融合”的原则,深入挖掘社区周边的自然与文化宝藏。
在自然教育层面,活动将黔西南州特色植物如刺梨、艾草纳入课程,设计了“刺梨生长观察日记”和“艾草香囊制作”等活动,引导儿童探索植物特性并参与劳动实践。在文化传承层面,以“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庆为契机,策划了民俗表演和传统技艺体验等活动,让儿童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同时,活动方案严格落实“梯度难度设计”策略,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差异,对同一主题进行分层设计。以“端午节包粽子”主题为例,低龄组聚焦基础能力培养,通过认知粽叶形状、学习糯米计量,融入数学启蒙元素;高年级组则向更高阶的综合能力拓展,鼓励儿童研究粽子的历史渊源,结合美学知识设计文创包装,在实践中提升文化理解与创新设计能力。
永安社区全体合影留念
积极心理培育,共建美好童年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教导孩子们如何调节情绪,如何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借助角色扮演,孩子们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化解焦虑,在模拟的困境中掌握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此类活动内容丰富,成效显著。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孩子们在探索课文情节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面对挑战时的乐观心态。
创新合作培养,童趣思维碰撞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将合作学习提升为创新思维碰撞的舞台。以“小小设计师”民族手工制作活动为例,孩子们分组化身创意工坊团队,从设计构思到成品诞生,每个环节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小组内成员打破常规分工,有人运用现代几何图形重构传统民族纹样,有人尝试将废旧材料与特色工艺巧妙结合,在相互启发中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当苗族银饰元素融入黏土造型,一件件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更见证了孩子们如何在合作中突破思维定式,以创新方式解决设计难题。
生态文明教育,城乡生态共行
社区儿童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和意识较为薄弱,为此,我们构建了“观念 - 实践 - 责任”三维培养体系。首先,应强化孩子们的生态认知观念。通过城乡生态对比教学,使搬迁儿童理解城市绿化带与乡村自然环境的关联性,树立“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即掌握基础生态保护技能(如植物养护、垃圾分类),并能在城乡场景中灵活应用。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跨群体协作活动,增强“城乡生态共同体”意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环保的责任心。
新隆社区“社区环保小卫士”活动中孩子们与志愿者们共同清理社区垃圾
“社区环保小卫士”高年级孩子与低年级孩子分工合作
随着活动实践的深入,兴义民族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将在儿童发展、志愿者培养、模式推广及生态构建等核心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将利用多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组织和个人深入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儿童这一群体,携手助力该群体突破困境,进一步促进其城乡融合问题的解决。。(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