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制度:黄山市创新实践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不再仅仅依赖基础设施投入与资源驱动,而是亟需以文化引领为核心、制度创新为保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综合发展模式。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长期存在产业单一、文化活力不足、非遗保护与经济开发脱节、人才短缺等制约因素。如何在保持文化本体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社会双向繁荣,是亟需破解的课题。
黄山市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创新实施“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制度”,首批50名专业人才奔赴50个古村落,通过制度创新、文化赋能和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徽州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可借鉴的“黄山方案”。
一、制度创新:构建文化人才下沉新机制
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最大亮点,在于以“双向选择+四级联动”为核心设计,形成市级统筹、区县主责、镇村联动、特派员驻点的四级服务体系。首批特派员来自党政部门、事业单位、高校和企业,其中硕士博士10人、副高职称以上12人,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专业支撑。
注: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组团塔川调研
不同于传统下乡模式,该制度实现“一村一员、一村一策”的精准赋能。通过双向选择,确保特派员专业背景与村落发展需求高度契合;通过科学考核,将工作成效与职称、绩效挂钩,确保特派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制度设计凸显政治高度,将专业人才下沉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强调文化人才在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机制创新不仅破解人才“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形成文化赋能乡村的长效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科学支撑,同时拓展了乡村治理与文化振兴融合的理论路径。
二、实践成效:多维赋能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制度创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成效上。自实施以来,文化特派员制度在经济效益、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文化特派员将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显著推动乡村经济增长。有经营实体的特派员经营性收入累计达到8715.86万元。黟县特派员凌海通过文化赋能青梅酒产业,十个月实现产值300余万元,同时带动周边百姓种植青梅,实现了群众增收与共同富裕的有机结合;民宿及招商引资项目资金达1333.57万元,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这一实践表明,文化不仅是乡村的精神支撑,更能成为激活经济活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文化传承成果丰硕。
黄山学院特派员智囊团系统开展村落徽州文化调研与数据整理工作,为徽州文化传承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双重支持。南溪南村特派员吴厚琛则通过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版权保护,为徽州鱼灯这一非遗项目拓展了现代产业路径,10个月创业收入近二百200万元。这不仅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也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鲜活生命力——文化守护不再是单向的回望,而是持续激活乡村未来的动力源泉。
(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特派员积极组织政策宣讲、送戏下乡、研学课堂等各类活动,累计举办文化活动达500场,直接受益群众超过47.6万人。例如,汤家庄特派员张毅争取资源,将“四季春晚”搬到村里,让村民零距离欣赏高水平文化盛宴,极大丰富了乡村公共文化供给。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更通过互动体验和沉浸参与,将文化活力注入乡村生活,让古村落在现代文明中焕发出独特魅力。
(四)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注: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举办“双寿承恩·许村有席”为主题的徽州特色年猪宴
在文化特派员的赋能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应运而生,如“艺术长源”“运动傍霞”“水韵石桥”“宾虹故里,国画潭渡”,凸显村落文化个性与地域魅力。同时,特派员助力打造了56个农产品品牌,显著提升地方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文化附加值。这一实践表明,通过文化引领与品牌建设,乡村不仅能实现经济增值,更能塑造独特文化符号,让村落“有底蕴、有特色、有价值”。
三、理论价值:创新乡村文化治理模式
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制度不仅是一种实践探索,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首先,它创新了乡村文化治理机制。通过专业人才下沉,破解了乡村文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其次,它探索了文化传承的新路径。非遗活化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了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第三,它构建了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文化赋能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还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为文化驱动的乡村发展战略提供了路径支撑。最后,它强调了村民主体地位。制度实践注重激发村民参与和自我发展,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
四、推广意义:提供徽州方案的全国借鉴价值
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制度实践,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其推广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人才机制创新。通过“双向选择+四级联动”,实现人才与乡村需求精准匹配,破解长期困扰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二是文化赋能路径创新。通过非遗活化、节庆活动与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为乡村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三是共建共享模式创新。强调村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注释: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徐芳组织二十四节气朗诵经典活动
实践表明,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依赖基础设施与产业扶持,更需文化软实力培育与制度创新保障。徽州经验为破解人才短缺、文化传承困境及产业升级问题提供可推广方案。
五、发展展望:完善文化赋能长效机制
未来,制度需在制度设计、赋能拓展、数字化支撑、人才本土化及科学评估五方面持续推进。完善选派、管理、考核、激励、退出全过程机制,实现常态化、法治化,保障乡村振兴长效运行;拓展“文化+农业”“文化+教育”“文化+康养”“文化+数字经济”等跨界融合,提升文化转化与产业价值;建设乡村文化大数据平台,运用短视频、直播及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手段,增强传播力;推动“外来人才引领、本土人才接续”,培养乡土青年与艺人,形成可持续人才队伍;建立多维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监督,确保制度成效可见、可复制。
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制度通过制度创新、人才精准匹配与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驱动新路径。黄山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仅要有“面子”的经济繁荣,更要有“里子”的文化自信。随着制度不断完善和推广,该模式将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力。(张俊香 黄山学院;鲁彦举 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供稿)(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