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万里赴匈耕耘始 点亮“丝路”筑梦成 ——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匈牙利段)电力变电专业建设纪实

2025-09-25 16:14 咸宁新闻网

钢轨铺展,预示着未来的方向;列车飞驰,背后是电力系统的涌动与变电设备的支撑。从能源中心到站场灯火,从电缆延伸到系统联动,电力变电专业的建设者们,以图纸为蓝本、以现场为战场,搭建起列车高效运行的能量动脉。

从能源中心的基础浇筑到牵引变压器的创新应用,从风雪中的电缆敷设到智慧化系统的调试,这群跨越万里的建设者用专业能力和坚守精神,不仅照亮了夜色归途,让牵引电流奔涌于轨道之中,更让“中国智造”在欧盟标准体系中站稳脚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多瑙河畔点亮丝路明珠

2025年春节的爆竹声尚未散尽,中国建设者已在异国的寒风中踏上工程前线,匈塞铁路的现场早早恢复了铁靴交错、焊花飞溅的节奏。首台设备在站场就位,能源中心的建设由此起笔,为整条线路的电力系统描下第一道坐标。春雪尚未消融,图纸在风中一页页铺开,一台台能源设备在风雪之间次第落位,在沉默中孕育着它们即将承担的使命。

步入早春,寒意未退,工地上的脚步却已愈发紧密。电力变电专业的施工人员穿梭在站场设备之间,铺设电缆,检验数据,一刻不停。他们肩背图纸与工具,在风中俯身查线、举目对表,每一处接点、每一根线路都要反复核查,不容丝毫偏差。“再查一遍,稳一点。”这话他们常挂在嘴边,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对自我的要求,干这活儿,心得稳、手得准。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灯具的位置稍有偏差,便须重来;电缆绝缘测试稍不合格,则需整段返工。面对这些精度上的反复考验,他们每日抵达现场后的第一项工作,便是绕场巡视,将昨日完成的线路再次检测,保障每一处都经得起反复推敲。

每一次调试,都是与时间赛跑。每一个电缆接头,都在参数波动中被反复检验,直到线路与图纸严丝合缝。这两个月,电力专业的施工人员在清晨的寒冷和深夜的沉默中埋头苦干,用踏实的付出,为四月的送电积蓄起充沛而稳定的能量。

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采用分散式外电源供电方式,各车站由当地电力公司引入电源至能源中心,再由能源中心统一供电至照明、通信、控制等多个系统。由于线路不设贯通自闭回路,每一个供电单元都需独立运行,这种方式虽更契合本地环境,却对系统协调、设备调试、施工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能被动等待条件成熟,而应主动识别盲点、突破瓶颈。”电力变电专业副总工程师刘天奇说道。为按期实现送电节点,项目部围绕能源中心展开专项攻关,提前理清技术路径,逐点拆解关键工序,主动对接地方供电单位,压缩流程、协调进场,施工方案边做边调,确保每一步都踩在节奏上。

送电前夕,安全与质量管控同步收紧。电缆连接、参数校验、设备响应,所有数据都要逐一核对、现场实测。

2025年4月1日清晨,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首座能源中心一次送电成功。薄雾未散,站场上空仍漂浮着春雨遗留的凉意,而能源中心内已悄然升起一种克制却真切的振奋。设备启动的瞬间,几位工程师静静站在监控屏前,凝神注视着跳动的数据,神情一如那刚刚苏醒的系统般沉静而坚定。电流自能源中心缓缓导入,顺着站场内铺设完成的缆线向各终端延伸,在匈塞铁路这一幅未竟的电力蓝图上,勾勒出清晰的脉络。这一刻,意味着电力系统正式由静态建设迈入动态运行,线路真正“活”了起来。

与此同时,车站照明工程也在春光中稳步推进。夜色沉降,站台灯、支柱灯、通道灯陆续亮起,站场渐次被点亮,光线顺着轨道延展,在铁道线上勾勒出一道清晰的归途,落在一根根轨枕之间。施工人员站在灯下,望着远方沉默许久,低声说:“这光,是我们争来的。”

一线突围写下硬仗答卷

工程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更非坦途无忧,尤其是在海外的复杂环境中,更是充满挑战与考验,工期漫长、环境陌生、文化差异,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对项目管理、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全方位考验。

2024年10月,供电线铁塔组立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但连绵的秋雨成为施工“拦路虎”,对施工计划安排造成了严重影响,原本平坦的施工道路变得坑坑洼洼的,车辆行驶在颠簸不堪。

10月18日,在变电所供电线安装进入第四组铁塔组立时,队长刘向宇接到消息,运送组件车辆过弯打滑,后轮卡进了道边,陷入泥坑,刘向宇立马奔赴现场,去车上取来拖车绳,将绳子的一端牢牢地固定在卡车的牵引钩上,另一端则系在旁边的一台小型挖掘机上,他徒手在凹陷处扒开淤泥,在卡车下垫上木板和石块,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车生拉硬拽摆脱泥坑,等一天的组装完成,刘向宇才发现腿被划出了一个口子,伤口已经被雨水泡的发白,事后他回忆道:“当时就想着铁塔立不起来,工期得耽误,咱们中国工人有个倔劲,认准的道就要拼全力去干!”

在工地上,有一支由五人组成的特殊班组,被称作“自完成工序小组”。他们负责道岔融雪系统的全部施工任务——从材料转运到现场布线,从设备安装到系统接入,所有环节,一条链、一班人,自己干到底。

每天清晨,他们背起工具箱,走进站场;手抬肩扛,把电缆一米米铺下;对照图纸,按线对号,一点点核准接口。一边是密布的施工节点,一边是严苛的质量标准,班组却始终步调一致,配合如一。截至目前,该班组已累计敷设电缆近2.4万米,安装VK柜20余台、接线盒200多个,任务清晰,数据准确,进度与质量齐头并进。

“自己干的活,标准在哪儿,心里得门儿清。”技术主管马僮一句话,讲出了这支队伍的自信底气。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海外的物资进场困难诸多,物资团队正以“粮草官”的身份在看不见的战场中冲锋陷阵。

2025年2月,项目施工进入关键阶段,E15站能源中心混凝土箱体、低压配电柜AF1、控制系统PLC等关键设备因供应商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设备到货时间出现延误,给施工进度带来了极大压力。

为了确保工期的顺利推进,电力变电专家吴亮亲自前往供应商所在地进行现场盯控,与厂家团队紧密合作,确保设备按时高质量生产完成。物资主管部门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多次与海外供应商、物流团队以及项目相关部门沟通协商,通过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详细跟进设备的生产进度和运输情况,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各方紧密配合下,最终促使设备顺利到货,货期整整提前了19天,为保工期作出了突出贡献。

匠心浇筑“一带一路”丰碑

列车如何高速奔跑?它需要经过铁路电气化系统的“心脏”-牵引变电所转换电压,再通过电气化系统的“血管”-架在空中的接触网传输给列车。在匈塞铁路匈牙利段的建设现场,电力变电建设者作为“心脏主刀医生”,让中国技术与欧洲标准完美融合,为钢铁巨龙插上腾飞的翅膀。

这一融合,不仅依赖于标准与制度的磨合,更有赖于技术与实力的支撑。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建设者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把握先发优势。

2024年7月8日,多瑙沃尔沙尼变电所的牵引变压器安装现场如火如荼,电力变电专业副总工程师刘天奇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却仍在仔细核对每一个安装参数:“这是中铁电气化局自主研发的首台进入欧盟铁路的牵引变压器,承载着中国智造的声誉,今天能安装在欧盟的铁路网中,我很骄傲。”

这台由集团公中铁电气化局司旗下工业公司结合匈塞铁路项目特点而设计制造的牵引变压器各项技术参数满足欧盟和匈牙利标准要求。

“因国内变压器适用标准与匈塞铁路不同,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设计文件中关于大电流的相关要求,中国的变压器完全满足电气化铁路中最严苛的Ⅵ级负荷条件,经过三年的认证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了产品在欧盟落地。”工业公司邵佳川说道。

在生产房屋内,高压设备、综合自动化保护系统和视频安监消防系统一应俱全。房屋虽小,却“智慧满满”,不仅实现了无人值班设计,并且所有设备运行情况尽在铁路调度中心的实时监控之下,充分彰显出现代铁路电气化工程的技术先进性。

生态保护不是工程的绊脚石,而是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建设者们正在一笔一笔书写绿色匈塞。在变电所的建设中,针对变压器底座石床上可能会产生受污染的含油雨水,设计团队规划变压器油池,流出的雨水经由一个油水分离设备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通过重力输送到变电所外北面晾晒沟,有效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截至目前,两座牵引变电所已完成设备安装,相关系统测试调试完成,具备受电条件。

远赴海外,为的是把工程做实;全力以赴,为的是不留遗憾。建设者不言豪语,只在寒风中严谨施工;不驰空步,只在标准与时限间精准作业。从设备安装到系统闭环,中铁电气化局以实干推动技术落地,助力中国电气化装备在欧洲稳定运行。(文: 陆广 周新文 刘天奇)

image.png

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多瑙沃尔莎尼变电所牵引变压器

image.png

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多瑙沃尔莎尼牵引变电所全貌

image.png

匈塞铁路(匈牙利段)户外照明

image.png

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匈牙利段)电力变电专业员工调试能源中心设备

(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