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门:“甜蜜+鲜绿”的戈壁产业革命
摘要:“今年春季1200亩西兰花刚一上市就被抢订一空,亩均收益突破5000元,大部分通过订单发往东南亚和韩国。”花海镇农业中心负责人陈洋指着连栋拱棚里的翠绿作物,难掩丰收的喜悦。
中国发展网讯 在河西走廊的辽阔戈壁之上,甘肃玉门市花海镇以产业之笔,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新图景。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花海镇立足蜜瓜产业根基,大胆探索西兰花轮作、肉羊规模化养殖与智能液体配肥等创新模式,蹚出了一条产业高效互补、科技深度赋能、联农带农成效显著的乡村振兴新路。
土地生金 轮作模式显成效
“今年春季1200亩西兰花刚一上市就被抢订一空,亩均收益突破5000元,大部分通过订单发往东南亚和韩国。”花海镇农业中心负责人陈洋指着连栋拱棚里的翠绿作物,难掩丰收的喜悦。
图为郁郁葱葱的西兰花
这份好收成,靠的是“学技术”和“建大棚”两手抓。镇里组织骨干出去取经,挑中了耐寒抗病的好品种,从试种开始一步步摸索经验。同时,大力建设新型连栋拱棚,让每亩地能多种20%的西兰花,算下来每亩增收超过一千元。
而花海镇更亮眼的创新,在于巧妙地将优势蜜瓜产业与西兰花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蜜瓜+西兰花”轮作复种模式。 种完一季蜜瓜,接着种一茬西兰花,不仅有效改良了土壤、抑制了病害,还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钢架拱棚里采用这种轮作模式,每亩效益能多出3000元以上,稳稳当当达到两万块。这一模式形成了“产业打基础、合作社牵头、基地做示范、农户齐参与”的发展格局。基于模式的成功,秋茬西兰花种植规模已扩大至3000亩,并尝试带动5户农户推广“大田作物+西兰花”模式,试种面积600亩,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牧歌嘹亮 盘活资源壮产业
田间轮作生金的同时,牧场也呈现羊群兴旺的景象。清晨,十里牧歌十万只肉羊产业基地负责人张文华便忙碌起来,悉心查看小羊羔状况、准备草料……“基地凭借规模化养殖,年存栏量能达1.2万只,年出栏肉羊6万只。”张文华介绍道。
基地成功的秘诀在于盘活沉睡资源。利用原康地牧业和麒麟养殖小区的既有基础,投入4800万元,新建改建17栋高标准节能暖棚及配套功能区,引进40余套先进设备,实现全流程机械化、自动化养殖。基地推行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等“七化”精细管理,并应用胚胎移植等前沿技术繁育优质肉羊。
预计基地每年可向本市及周边县市供应种羊超2万只,外销精品羊肉超500吨,打通种羊扩繁与肉羊育肥链条,有效解决散户种源难题。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提供托管代养、技术帮扶,带动周边50余户养殖户,户均增收超2000元,为乡村经济注入澎湃新活力。
智能配肥 精准服务惠农户
在玉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智能液体配肥站车间,测土、分析需求、计算配方、自动化生产定制水溶肥的流程一气呵成,井然有序。技术员苏效坡介绍:“这种肥料通过管道或罐车直接送到地里,能让肥料的利用率提高30%以上!”
自今年4月投产以来,配肥站已生产水溶肥800吨,带动3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其深远影响更在于惠泽千家万户。依托“配肥站+农户+合作社”模式,服务覆盖2000多户,让高效农业成果触手可及。此举既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显著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双赢。
从田间到棚舍,从温室到车间,花海镇以产业创新打破了戈壁农业的传统认知,用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在河西走廊上书写出现代农业振兴的精彩答卷。(靳娜娜)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