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宕昌: 反季节当归苗“育”出大产业
摘要:反季节育苗技术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宕昌县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种苗“芯片”,更探索出了一条高寒山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中国发展网讯 金秋十月,被誉为“千年药乡”的甘肃省宕昌县迎来中药材采挖旺季。在阿坞镇别竜村海拔2765米的梁上,药农们正俯身田间,采挖当归。薄雾笼罩下的田野,呈现出一派繁忙的高寒山区丰收景象。
技术创新突破瓶颈,产量实现翻番增长。
10月22日,在宕昌阿坞镇别竜村进行的当归设施育苗测产结果显示:采用反季节育苗技术的当归亩产达到1301公斤,而同一地块常规育苗对照亩产仅为644.6公斤,亩增产656.4公斤,实现产量翻番。同日,在宕昌八力镇中拉村海拔2604.6米的试验田里,设施育苗当归再创佳绩,亩产达1403.43公斤,较同一地块常规育苗对照520.6公斤增产882.83公斤,增幅惊人。
科技支撑提质增效,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漆永红表示:“通过实地测产,我们发现反季节育苗技术在大田移栽后显著降低了抽薹率,保证了田间植株数量;优质当归比例明显提高,麻口病等病虫害发生率大幅下降。同时,我们对当归品质的检测结果也令人满意。”
这一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中的技术难题,更实现了产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反季节育苗通过科学调控生长周期,使当归在最佳环境条件下生长,有效规避了高寒山区气候条件对药材生长的制约。

示范引领促农增收,政策帮扶暖民心。
四六分枝莲花头,优质当归喜丰收。八力镇中拉村种植户张喜娃是这项技术的首批受益者。“当初县上推广反季节育苗技术时,大家都不了解、不敢尝试。”张喜娃笑着说,“多亏镇党委书记曾宏文上门动员,亲自协调,从何家堡当归育苗基地送来了优质种苗,让我带头种植试验田8亩,全镇动员群众试种推广30亩”。
在宕昌县农技中心的精心技术指导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张喜娃的试验田喜获丰收。经省、县专家组测产,亩产达到2800斤,预计8亩地总收入超过6万元,较常规种植增产50%以上。“前半年干旱少雨,能有这样的收成,真要感谢党的惠民好政策。”张喜娃激动地说,“这技术真是让咱农民们抱上了'金娃娃'!”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这一创新技术的成功推广,得益于“政府+科研机构+农户”的协同联动模式。宕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森表示:“作为天律大学挂职干部,我亲眼见证了产学研用联动模式在破解乡村产业升级瓶颈、激活内生动力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助力宕昌中药材产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
反季节育苗技术为宕昌当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当归常规育苗移栽种植中,成药期抽薹是制约当归种植稳产和丰产的主要因素,当归反季节育苗有效控制了当归成药期抽薹率,但育苗成本较高,且移栽后返青较慢,导致产量低而无法大面积推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研究员龚成文介绍:宕昌县农技中心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充分利用种植蔬菜的日光温室秋冬茬进行当归反季节育苗,有效降低了育苗成本,并通过寒冷季储藏,解决了移栽后返青慢的问题,形成了完善的当归反季节育苗体系。通过田间观察,反季节育苗当归成药期田间抽薹率在2%左右,常规育苗田间抽薹率至少在30%以上;现场测产结果表明,反季节育苗移栽当归鲜产较常规育苗移栽当归产量提高50%以上,大幅提高田间保苗率和产量。

反季节育苗技术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宕昌县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种苗“芯片”,更探索出了一条高寒山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新路径。在科技赋能和政策扶持的双重驱动下,这座“千年药乡”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宕昌县委宣传部 刘国庆 尚金兰)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