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提升“含绿量” 纺织业用“气候创新+时尚引领”解题

2024-05-31 16:03 中国发展网
纺织企业

摘要:孙瑞哲认为,组织变革是气候行动的新方案。如今,更加透明无间的供应链,更加多元跨界的创新体正在形成。覆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更加集约化的投入产出关系加速构建。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杜壮

“目前,纺织企业尚未完全摆脱高能耗、高排放的现状。为了降低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应从纺织纤维原料、分销消费过程、生产加工过程和废弃纺织品处理四方面着手,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5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在2024气候创新·时尚峰会上这样表示。

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纺织行业涵盖了原辅料制造、纺织制造、服装生产等多个环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如何以科技创新破解资源环境难题,持续提升产品含金量与“含绿量”,成为摆在纺织业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可持续发展是重要关注点

当前,中国纺织工业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主要纺织产品化纤、纱、布等产能产量巨大,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2022年,我国纺织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超过6000万吨,占全球比重一半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409.5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保持在1/3以上。

纺织业在为国民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面临着高能耗、高水耗和废水排放等环境问题。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在环保监管加强和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纺织行业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在会上表示,气候变化已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期待,也是我们共同的行动。纺织工业围绕绿色、科技、时尚的新定位,积极推进绿色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大约在2.3亿吨。行业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2%。”《“时尚品牌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进展报告》显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温室气体排放自2000年起随着行业快速发展逐步上升,而后进入平稳期。从排放来源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排放主要来自上游的材料制造加工端(包括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占比低于10%。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郑艳表示,纺织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环境敏感型产业,要推动纺织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落实双碳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意义。

气候创新是一项长期事业、系统工程,需要在技术、市场、金融等全方位发力。

“纺织行业作为使用植物纤维原材料的主要行业,在当前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着力通过创新行动,推动自身的减排承诺与转型发展,成为我国‘双碳’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一级巡视员、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家顺介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正式启动“时尚森林-气候创新碳中和林计划”。2024年第一期准备投入100万元,在四川启动第一片碳中和林,预计到2030年将累计投入1000万元。

形成新模式与新业态

推动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中提出,到 2035 年,纺织行业创新能力与发展优势持续强化,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优势明显提升,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建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车间/工厂,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超过 70%。

实际上,纺织服装行业的碳中和不仅在于通过节能减碳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目标,还在于推动产品绿色转型,包括创新材料研发、产业链协作和可持续消费模式等方面。

“从全球看,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融合性转型催生,以绿色、低碳、循环为重要特征,新的生产力质态加速形成,正在对气候创新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科技驱动是气候行动的新动能。科技创新支撑未来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蕴含着高成长性和强赋能性。

目前,纺织行业相关企业已经开始了探索的脚步。安踏集团投资者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高级总监黄萃琪介绍,未来安踏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自有营运设施净零碳排放、自有营运设施原生塑料零使用、自有生产废弃物零填埋;将可持续产品的比例提高到50%,战略合作伙伴能耗的50%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50%的产品使用可持续包装,自有运输设备能耗的50%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以及使用50%可持续原材料,以达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广东前进牛仔布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宗文表示,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该公司不仅采用环保原料,低碳供应商、化学品和设备,还开展了产品的碳足迹认证,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将绿色创新发展理念融入企业DNA。

在有着“百年纱厂”之称的江苏大生集团建立了自主可控的大生纺纱数字化集成管理平台。通过中央管理系统将生产所需数据、车间环境数据、设备运行数据、企业经营数据等相互独立的信息流集成在大生云平台上,构建全车间信息流。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漆颖斌透露,公司正在建设中国第一个绿色碳中和纺纱工厂,预计2025年建成达产达效。

在孙瑞哲看来,从“数智转型”到生物制造,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嫁接融合,行业正在形成新的模式与业态。衣物回收和再利用,租赁服务、二手交易平台等逐步发展,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和消费市场孕育着新的潜力。

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

实际上,产业低碳绿色转型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利益相关方的合力推进。孙瑞哲认为,组织变革是气候行动的新方案。如今,更加透明无间的供应链,更加多元跨界的创新体正在形成。覆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更加集约化的投入产出关系加速构建。

从企业方面来看,虽然单个中小企业能源资源消耗量及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小,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和经济活动巨大,数量不可忽视。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排放占到全国工业领域排放的46%,对绿色发展影响巨大。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行业发展部主任、中国纺织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郭宏钧认为,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纺织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体力量。发挥好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综合优势以及中小企业在创新中引领示范作用,对实现行业普遍的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通过对158家企业问卷分析,多数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具有较强的气候行动意识,采取了有效行动,并取得了减排成效。其中,近40%企业开展了碳盘查工作,近30%企业开展制定了气候行动目标和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超80%企业进行了绿色投资,超60%企业获得碳减排效益,超30%企业拥有减碳产品或服务。

“我们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新的价值网络和反馈回路中找到落点,在新的系统结构和产业关联中塑造优势。”孙瑞哲表示,要在产融合作中借力,在供需互动中升级,在稳进平衡中发展。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